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拜年手机短信越来越没味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 16:30 北京日报

  对从事文化传播工作的杜扬来说,每逢节日向亲朋好友发送五六百条短信,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尽管网站上有很多现成的拜年短信可供群发,但是她依然坚持用拇指亲自按下一句句祝福。“除非收到特别有意思的短信才和大家分享。”杜扬说,“多数拜年短信的内容已没什么新鲜感,甚至显得没诚意。”

  随着越来越多像杜扬这样“挑剔”的用户出现,对于那些电信增值服务商来说,昔
日被当作商业“神话”的拜年短信,正在失去创意的“光环”。

  ■用户体验:多数短信已索然无味

  从2002年起像滚雪球一样爆发的拜年短信,仍在为电信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带来每年数亿元的财富,但对于很多用户来说,由于短信的内容过于雷同,已经成为“动手不动脑”的游戏。负责公共关系工作的张先生,每年都要群发短信给客户。“有时候浏览了几家网站,都挑不出什么有意思的短信。”在张先生看来,这些短信无非是祝福词藻的堆砌,毫无创意可言。

  在某网站发起的调查中,58%的用户有着和张先生类似的感受。“同样一条短信一晚上能收到十几条,有些连发信人是谁我都不认识。”提起元旦时收到的短信,李小姐便有些无奈,虽然春节时将面对更多这样的雷同短信,但李小姐认为,多数短信可能收到后便会被马上删除,“实在没什么保留价值”。

  ■短信写手:创作速度难抵“审美疲劳”

  “春节晚会办了这么多年,还招观众骂呢。”身在北京的短信写手宋雨认为,用户对于短信的这种感受,多少也受到“审美疲劳”的影响。她认为,和最初兴起的定制短信相比,目前的短信在内容范围上无疑更加宽泛,也更加精致,但是进一步提升的难度也更大。

  宋雨告诉记者,初期的短信创作素材大多来自于传统媒体的

幽默片断。以笑话类短信为例,当同样的手法被多次利用后,也就丧失了搞笑的效果。而新的创作素材又需要累积,因此难免出现“撞车”的情况。

  ■网站人士:互相“抄袭”成行业惯例

  “如果用户认为拜年短信内容雷同,我不会感到惊讶,因为它们本来就大同小异。”一位不愿具名的某知名网站短信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这家网站提供的200多条拜年短信中,“幸福”、“好运”、“快乐”等字眼比比皆是。一条“生活富康乐百氏,事业捷达步步高”的短信看上去有些趣味,但这位负责人随即打开的另一家网站的页面中,同样的短信却赫然在目。

  “没办法,我们刚刚挂出一条有点儿意思的新短信,5分钟之后就能出现在其它网站的页面上。”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些网站可能还会改动一两个字,有些则索性原样抄袭。”

  ■业界专家:传统民俗遭遇“克隆时代”

  有传媒评论者认为,从人际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拜年民俗属于“一对一”的私密传播方式;身处信息无限复制阶段的“克隆时代”,随着传播手段的多元化,短信拜年实际上已演变为“一对多”的群体传播方式。

  当以往口耳相传的祝福成为可以转发、群发的“短信成品”,拜年的精神意义便也在过度传播的“拇指游戏”中被贬值,甚至给对方带来厌倦感。

  ■记者手记:让拇指复兴原创的激情

  近日读到一条趣闻:在日本几近失传的和歌和俳句,借助手机短信的形式正在青年中悄然复兴,因为短信的字数限制,非常适合于这种诗体的文学形式。论及对文字的凝练,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何尝不令人自豪。雅有吟咏千年的韵律诗,俗有妇孺皆知的顺口溜儿,其间蕴含的情感、趣味和智慧,早已融入到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中。

  然而当繁复的挥毫泼墨简化为拇指的上下按动后,为何我们却丧失了表达情感的激情,而愈发贪图一种便利?我想问题不是出在手上,而是头脑里。我们或许已习惯让头脑充当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让拇指成为一个单调的传播者,享受着信息速食时代的便利性。但我们正在忽略一种曾经感动这个民族的激情,原创的激情和由此蓬勃而发的创新力量,这难道不是一种遗憾?

  我决定,今年春节的拜年短信,要用自己的拇指去书写,去体会创造带来的激情和乐趣,哪怕其中夹杂着幼稚的病句和错别字,却能带给别人最真挚的情感。本报记者周健森

  网络编辑:康琪雪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