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不要将“自主创新”推给消费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 08:59 中国经济时报

  ■翟春阳

  “自主创新”是本届科技大会的主题。那么,如何“自主创新”呢?新华社1月12日发表短评,引李国杰、倪光南等院士在会上的发言说:“自主创新产品关键在于应用,不用,哪来的成长机会?只有真正‘用’起来,自主创新的产品才有可能在‘用’中逐渐发展壮大。”

  尽管对“自主创新”,我并没有多少发言的资格,但感觉两位院士的主张似乎不合逻辑,颠倒了“自主创新”与“应用”之间的顺序——先“创新”出产品,然后才能“应用”吧?

  当然这是细节,暂且不予纠缠。而我最不能苟同于这个短评的,是它把“应用”的义务强加给了中国消费者。该短评认为“韩国人支持国货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主张“突破现有市场的格局”,“制定一些‘硬指标’,让一些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在现实市场中‘用’起来”。该短评当然并没有忘了说几句场面话——“自主创新产品当然也要大力打造核心

竞争力,去市场上拼杀”,但跟着则是“但是”,“但是,政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更是当务之急。”

  其实早就有人指出,“韩国人支持国货的精神”有夸大其辞之嫌,著名外交家吴健民接受《南风窗》采访时,就指出“韩国人不买日货”是不合逻辑更不符事实的,日韩贸易难道是单向的吗?我想,“韩国人支持国货的精神”即使很执着,也是有原则的,就是只“支持”高品质的“国货”,而不是凡是“国货”就都无原则的“支持”,否则也就不会有韩国现代经济的飞跃。

  “自主创新”是企业应有的一种精神,但企业在市场运作上却不应打“自主创新”的幌子,更不宜利用“爱国主义”情感,好像一打出“自主创新”,中国消费者都必须“支持”才对。“自主创新”不是自命自封的,甚至也不是专家鉴定出来的,所以在上述新华社短评中竟然出现“一位自主创新型企业负责人”,不免让人莞尔。

  这位“自主创新型企业负责人”抒发感慨说:“当我们刚推出产品的时候,他们说我们的东西不成熟;当我们的东西逐渐完善的时候,他们又说国外公司已免费提供了产品。从头到尾,我们自主创新的产品都很难获得应用的机会。”所谓“很难获得应用的机会”其实就是“卖不出去”,把“卖不出去”当成“卖不出去”的原因,是不是很荒唐?从他这段话中,我们对他的“自主创新”也能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国外公司都已免费提供了,他还自以为是“自主创新”呢!再者说,不许消费者使用免费产品,非得花钱买他的“自主创新”,是不是缺少起码的理性?

  当然,如果政府“制定一些硬指标”、“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至少规定政府、国企、

公务员都必须“应用”“自主创新产品”,是可以一举解决“自主创新产品关键”的,但这样的“政策环境”下会产生真正的“自主创新”吗?有必要向院士们说一句泄气的话:政府也不可能“制定一些硬指标”,除非自外于全球经济大市场。而韩国的“自主创新”之所以成绩卓异,新华社1月11日专门进行了报道,其中并无“制定一些硬指标”一丝影子。

  要中国消费者支持“自主创新”,这没得说,但前提是,总得有个“自主创新”供我们支持啊!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