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1 “穷无法救,只能帮助他们脱贫”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 08:03 人民网-市场报

  在温世仁看来,贫瘠和荒凉到了极点的黄羊川为“西部开发,十年可成”的理念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实验基地。

  不到黄羊川,很难体会到那种近乎绝望的荒凉。

  从兰州出发,沿着312国道一直往西,连绵起伏的祁连山仿佛沉睡了亿万年之久,满
目都是永恒不变的土黄色。一个平凉的司机曾说:“每次开车路过这里,看见窗外的山我都想哭,这里真的太荒凉了!”

  黄羊川就位于这条路的尽头。

  最先来到黄羊川的人是彭海纳。1999年底,当他辞去天津一家知名软件公司优越的工作来到黄羊川支教时,被这里的贫瘠和荒凉震惊了,“山就在面前,它的贫瘠和干涸赤裸裸地显现在你面前,让你难以直视”。

  一年后,他回到了天津,把这里的一切告诉了他的老板林光信,“在难以抗拒的自然面前,那里的人们惟一能做的就是听天由命!”

  “听天由命!”林光信被这个残酷的字眼打动了,他“告诉自己,应该去黄羊川走一趟,去实地看一看”。2000年国庆,生于台湾的林光信没有回家,而是和彭海纳一起,到了黄羊川。

  林光信来到黄羊川职中,发现学生们“体格羸弱,面有菜色”,于是要求尝尝他们的伙食。结果,他吃到了一碗“偶尔可以捞到一些碎肉”的“面汤”。学生们告诉他,这顿“有肉”的伙食一周供应3次;而校长说,约有100个学生连这都没得吃,只能吃一口馍,就一口凉水。

  林光信听了,大为动容,“顿时泪下,赶紧把太阳镜戴上”。他当场表示,每月寄2500元给学校,保证“这些孩子每周能吃上3顿有肉的汤面”。

  但是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通过考察,林光信发现这个地方最大的问题是“贫、弱、愚、私”,当地人的观念之保守、愚昧和落后,仿佛千年不开窍的顽石。在这里,死气沉沉,“人们看不到任何希望,他们能为自己规划的前景,仅仅是在村外”。

  在捐助了十几台电脑和一批图书后,林光信开始很慎重地考虑一个问题:西部这么大,我能做什么?

  他说:“我一向认为帮助别人的大原则,是所谓的救急不救穷。穷无法救,只能帮助他们脱贫。”

  怎么脱贫?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反复的比较,他想了一条路———网络开发大西北,即“只要用一根电话线,就可以把电脑教室变成他们心灵起飞的跑道”。

  没想到这个想法和另一个知名人物想法不谋而合,这个人就是“长得很胖,但活得轻盈,说50岁后不做商人,就真的不做”的温世仁,人称科技界的弥勒佛。自从他50岁后,就一直奔走于西部,为他“西部开发,十年可成”的理念奔走呼号,很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扶贫大侠”。

  2000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温世仁在同学会上碰到了林光信,得知黄羊川的故事后,温世仁很激动。在他看来,黄羊川为“西部开发,十年可成”的理念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实验基地。

  《市场报》(2006年01月13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