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2 “千乡万才”计划勾画美好蓝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 08:03 人民网-市场报

  温世仁曾写了一本书———《告别贫穷———八亿农民的出路》,在书中他提出,农业社会能够直接进入资讯网络社会,不必经历工业社会的演变,也能避开因工业化所带来的影响和社会问题。

  很多人认为这个观点不太现实,但温世仁有他的理由,他举了一个例子:一次他到云南小村子调研,供电是断断续续的,没有自来水,墙壁上涂一块黑色当黑板,在上面写公
告。

  “我问为什么不用纸,他们说纸买不起。正在想的时候,突然听到手机响,我很自然地以为是自己的手机在响。没想到,旁边一个农民掏出了手机。我当时愣了一下,马上警觉过来,我们有一个误区,以为文明有一个固定的顺序。我们常以为你没有电怎么可能有电话,没有电话怎么可能有手机。我们总是认为,你10年之内怎么跟得上我?我们低估了文明这种跳跃式的发展。10年的时间是足够长的时间,可以改变许多事情。”

  于是改变黄羊川的现状就成了他们第一件要改变的事情。

  他们先捐赠了100台电脑以及教学生学英语练打字的软件,建立网站,连通网络,让他们在大山之中也可以看到外面的多彩世界。同时不断地选拔学生到天津、北京开阔视野,以“种下下一代希望的种子”。那些被贫穷折磨得“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学生”,希望被重新点燃,谁不想摆脱这贫穷的山村生活啊!

  短短1年时间,这个曾经死气沉沉的学校开始洋溢向上的精神,1年内入学的学生翻了一番,达到600人。正如林光信所言,网络无法一蹴而就地解决黄羊川所有的问题,但“网络打开了一扇门,门开了,希望就会进来”。

  看到希望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黄羊川的乡民。在温世仁和林光信的推动下,学校开放了公共网吧,邀请农民们参加电脑培训。在老师的帮助下,当地农民在网上查询农产品价格。这个时期,黄羊川职中的胡万龙老师受到电子商务的启发,在网上发布了一则销售蘑菇的信息。3天之后,询价的电话打来了,半个月时间,他家的1500公斤蘑菇全部销售出去。这在当地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从来没有开过眼界的农民忽然发现还有这样一种做生意的方式,兴奋不已。

  于是胡老师就经常把网上的需求信息和价格写在一块小黑板上,农民们则按图索骥,将豌豆、土豆、芹菜和中草药销售出去……

  几十年来几乎没发生任何改变的黄羊川,开始感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和变化。一种新的生活开始在黄羊川生根发芽了。

  2001年7月,温世仁赴美,和一群研究未来学的学者讨论网络社会。会上,温世仁报告了“黄羊川模式”,没想到这个话题成为了会上的热门议题,著名的未来学学者托夫勒博士对温世仁说:“温先生,你们找到了能消灭贫穷的方法!”

  备受鼓舞的温世仁回来之后,思考了一个宏大的计划,他告诉林光信:“如果我们只做一个黄羊川,力量不够,我们要复制1000个黄羊川,借此在西部培训、雇用1万名软件人才。”———“千乡万才计划”由此应运而生。

  2002年初,温世仁集资5000万美元,注册了千乡万才公司。并和林光信一起拟定了一个方案:从西部上万个乡镇里挑选出最贫穷的1000个,建设网络城乡。

  他们认为,“如果把这些乡改变了,全国的基层这4万个乡都可以改变,整个8亿农民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为此,温世仁立下宏愿,要用10年时间来做这件伟大的事情。

  他们将这个10年计划分成了7步:以校领乡,电子商务,改善农牧,建网络城乡,促进散居到聚居,发展服务业,远距雇用和远距服务。

  从此,黄羊川的乡村实验驶入了经过全新设计的快车道。

  除了正在进行中的黄羊川以校领乡实验外,温世仁还构想了一个新计划,就是在黄羊川兴建一个五星级国际会议中心,要把黄羊川“建设成资讯社会的网络城乡的榜样”。

  2002年4月23日,一直在外奔忙的温世仁第一次来到了黄羊川,为会议中心破土动工剪彩。没想到1万多名村民前来看望这位奇迹的创造者。许多人步行几十公里,还有些人骑着马来。为了看得更清楚,身手敏捷的人还爬到树上,锣鼓声响彻在黄羊川初春的上空。

  《市场报》(2006年01月13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