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简单的价格市场化难破煤电之争僵局(本周点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 08:03 人民网-市场报

  镜头:若干个利益中人汇聚一个城市,在经过无休止的争吵和讨价还价后,无奈或并不情愿间签署了一纸协议。在今后的12个月里,这个协议或许还需要数次重新谈判,甚至干脆成为一纸空文。

  这是中国的煤炭和电力企业每年都在做的一件事。本周,在济南召开的2006年全国煤炭产运需衔接会(简称“煤炭订货会”)吸引了足够多的眼球,但煤电之争的重复一幕却
仍如往年一样没有新意。煤电双方在会议期间所表现出来的“顶牛精神”,更令此次会议出现了少见的“冷场”———煤炭企业自认为并不过分的涨价愿望,最终未得到电力企业的认可,华能等五大电力集团更是没有签下一笔电煤合同。

  此前,

国家发改委曾公开表示,要“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坚持供需双方自主衔接”。这也被外界解读为电煤市场化的一大步。

  发改委下决心抽身产业间的争执,不再居中做调停人,取消计划煤和市场煤的双轨制,而力图让市场说话,这确实体现了其良苦用心。但从本次订货会反映的实际情况看,煤电之争并没有因放手让企业自主衔接而平息。

  表面上看,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争执不下,问题在于价格。煤炭企业认为,电煤应该向市场上的

煤炭价格靠拢,甚至接轨。电力企业则指责煤炭企业根本没有考虑电力企业的承受能力,一门心思只想着涨价。

  在一个竞争性市场上,供需双方根据供求关系谈判价格,这本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发改委希望煤炭和电力企业也能如此行事。问题在于,我们看到历年来双方几乎都谈到僵持,最后还是要由发改委出面调停。

  为何煤炭和电力企业在市场上不能达成妥协,而必须要政府有关部门来出面协调?为何政府部门即使想不干预也欲罢不能?简单说,面对一个被扭曲的市场,政府如果不出面,只能造成更大的扭曲。而政府部门协调达成的协议,实际上只是一个扭曲的平衡。

  如果完全由企业自主决策,计划电煤和市场煤接轨是必然的。过去计划电煤一直低于市场煤,现在说涨价也没什么不合理。但是电价是受政府控制的,即使过去两年中缺电的情况比比皆是,电价上涨幅度也确实有限。所以电力企业叫屈听起来也有道理———电价你政府管着,那就不能看着电力企业一路亏损。

  事实上,煤电改革不同步,煤价、电价形成机制不同所产生的重重矛盾,说白了就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必然结果。只有价格充分反映了真实的市场信号,产业才会真正进入开放竞争格局,这一格局也将最终使市场价格趋向合理。因此,如果政府部门有心打破煤电僵持的局面,恐怕不能仅仅在某一个环节上为市场化亮绿灯。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与其要求煤电企业要识大体、顾大局,不如从自身做起,先把权力交给市场。

  《市场报》(2006年01月13日第一版)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