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由“增长赶超”到“创新赶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 02:45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董少鹏

  胡锦涛总书记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笔者以为,这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战略的一次跃升,即由“增长赶超”战略到“创新赶超”战略的深刻转变。

  由于人口多、资源薄、经济发展水平低,从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天起,我们就面临着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经济总量积累,追赶发达国家的长期任务。在经济上“超英赶美”曾经是中国人五、六十年代的梦想。从建国后到1978年底以前,由于思想认识、战争创伤、管理者经验、科技水平以及国际政治斗争形势等错综复杂因素的复合作用,我们在推进增加经济总量的“赶超战略”中有成绩,有波折,也出现过失误,“文革”十年浩劫则酿成了重大失误。

  1978年末开启的改革开放大业,将中国国民经济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作为一个“分水岭”,思想认识上实现了拨乱反正;管理者借助开放、促进改革,自身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逐步形成,先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民谣,后有“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形成;战争因素大为减弱;在“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外交进入新的阶段,营造了比较稳定的周边环境,营造了“建设性合作”的大国外交格局;台湾海峡局势相对和平稳定。

  这些内外部因素的重大转变,为我们在“六五”计划到“十五”计划期间,以较快的速度实现经济增长,调整和完善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措施、机制、体制创造了条件,发挥了推动作用。而国民经济在长达27年的时间跨度里快速增长,也反过来促进了经济政治社会、内政外交军事、改革开放发展等治国理政理念和行为模式的变革(参见本栏2005年9月2日《国民意识第四次“升级”》)。中央改革开放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人们的支持,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是实践对我们所选择道路正确与否的有力印证。

  “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这也是人们对科技创新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表现。

  改革开放之初,“科学技术现代化”与工业、农业、国防三个“现代化”一起,并称为“四个现代化”;邓小平在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在1995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逐步成熟,成为新型发展模式的统领。今年的全国科技大会,把创新型国家作为我们的目标,强调“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对科技创新国家战略的又一次“理性定格”,也是国民经济在实施27年“增长赶超”战略之后,一次必要的、可行的认识上和实践上的飞跃。这是与坚持“五个统筹”、调整经济结构、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变外延式发展为内涵式发展等提法一以贯之的,是与反对GDP崇拜一致的。这些转变也是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国际竞争新形势(参见本栏2005年11月18日《从“人头外交”到“汇率外交”》)。

  没有长达27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积累,没有相当规模的经济总量的支撑和一定程度的科技能量的积累,我们是不可能提出创新型国家这个目标的。

  因此,“创新型国家”战略是历史的继承,也是时代的产物;既具备基础条件,又符合现实要求。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既是一个需要跨越未来3个五年规划的艰巨任务,也为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标示了一个更高的历史新起点。

  《国际金融报》(2006年01月13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