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全煤会”为何不欢而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 01:03 北京现代商报

  2006年全国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会10日闭幕后,煤电双方价格博弈的结果是未能形成共识。为何首次放开电煤价格的本届“全煤会”不欢而散?

  签单“不尽如人意”

  是一方顽固么?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副理事长武承厚最终将签单“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归于另一阵营的顽固坚守。

  据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秘书长王战军介绍,截至11日12时,实际网上“录入”合同5107份,煤炭合同量8.12亿吨,这与事先预计的11亿吨至12亿吨的合同量有较大差距。

  据透露,五大电力公司一单未签。

  电煤与市场煤

  价差该有多大?

  大同、神华等优质煤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对现场记者说,企业一谈涨价,电力行业就没反应。

  与会人士分析认为,煤电难以签单真正不是价格问题,而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影响在煤炭上的碰撞。对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徘徊多年的电煤价格来说,出现这种碰撞是正常的。

  王战军说,煤炭行业进入市场比较早,所以对这次电煤价格改革反应比较灵活。煤炭企业承认电煤与市场煤有差距,不能一步到位。但电力企业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习惯于一切由国家包价,一放入市场的水中却游得不正常。王战军认为,电力行业不是跟煤炭过不去,而是跟政策过不去。

  电煤市场化改革

  趋势难以逆转

  这次电煤价格改革,真正体现了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结束了多年来煤炭卖给谁、价格多少都是别人说了算的历史,使电煤真正进入了市场经济。

  业内人士分析今后要进一步深化煤电体制改革,如今的煤炭企业已下放到地方,而用户有的在地方,有的在中央,这种体制因素增加了谈判的难度。同时,还要建立

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国家对煤电油运应有相应的价格形成机制;煤炭值多少、卖多少,应由市场说了算。

  新华社发 (吕福明)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