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关注“新京商”现象意义何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在日前举行的“2006新京商高峰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新京商”群体出现的条件已经成熟。

  ———据新华社

  厉以宁是在去年6月首次提出“新京商”这一概念的,之后他又曾为“新京商”群体
特征进行过系统阐述。在他看来,“新京商”与中国旧社会的“商派”概念完全不同,“新京商”首先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重视品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且更有开放性,而不应以籍贯论出身。厉以宁曾表示,之所以重提“京商”概念,是为了加强北京地区的竞争力,充分发挥“新京商”的合作互助与人脉力量。

  假若“新京商”一说能够成立,其实已不止与封建时代的晋商、徽商等有所不同,即使是与现在的浙商、苏商、鲁商乃至港商、台商等,亦明显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按照厉以宁的定义———只要是在北京开展业务包括办企业、经商、推销

  等,都应属于“京商”范围。换言之,凡在京或到京的商人,都是“京商”,这种定义的随意性显而易见。但不管怎样,“新京商”终究成了一个话题,所谓的“新京商”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当前,值得探究的只是,热议这一“现象”的真正价值何在?更进一步说,这一群体现象的出现,对于时下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商业环境的形成,究竟意味着什么也即将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就值得我们去着力思考?

  在笔者看来,厉以宁所称“为了加强北京地区的

竞争力,充分发挥京商的合作互助与人脉力量”的初衷,本身有欠妥当。事实上,作为首都,北京有着国内其他城市所无可比拟的优势,能为商人或企业家提供其他城市难望其项背的无限商机,而北京地区的竞争力显然也无须靠“京商”“抱团”来加强。况且,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企业家,云集在北京这座城市里,“外地人”的感觉短期内根本无法

  消除,身份上认同已是难题,文化上认同、融入就更是难题,“京派文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改造”了他们也就存有很大疑问,而指望“新京商”像徽商、温商那样“抱团”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像。

  事实上,一个企业家、商界精英群体的出现,可能更是表明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与“地域文化”硬扯在一起原本就十分牵强。假若我们认为“京商”或“新京商”能够代表新理念新思想,那么,在中国已经步入商业化社会的大前提之下,这样一股“商业新力量”究竟能否引领新一轮的中国商业“革命”,能否成为各地学习借鉴的商业道德楷模或创富榜样,就理应是我们关注的核心或焦点。众所周知,近年来,假冒伪劣、坑蒙欺诈、非法牟利可谓屡见不鲜,而商业道德缺失、社会责任感匮乏等,也早已是沉重得不能再沉重的命题。现实是,“新京商”除了在北京具有政治地缘和人力资源等优势外,在商业头脑、商业运作、商业道德维护与遵守乃至社会责任感上,并不见得比其他地方的更强。这样想来,当“新京商”终于被认为炒作成一个“话题”或一个“现象”的时候,我们大可不必去鼓吹某地或某派的文化,而应藉此契机探究中国商人整体的时代特性,并研讨、反思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

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大课题需要商人整体怎样做、做什么。

  毕竟,在当前的中国,自由公平、平等竞争的商业秩序与社会伦理秩序、法制秩序还远未真正形成,而商业文明离真正的商业理性文明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以诚信为本的商业理念也尚未真正确立,等等,这一切都足以构成我们忧虑的充分理由或依据。有鉴于此,笔者以为,倘若能将这些一并纳入我们的视线并深入思考,也许不失为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13G6)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