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战后日本的明与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2日 15:25 21世纪经济报道

  读《鸠山一郎回忆录》

  刘晓峰

  开始读《鸠山一郎回忆录》,只是因为一点个人的缘故。从2005年开始,我决定腾出时间阅读一些被翻译成中文的日本书。我的本科和第一个硕士学的都是中文,第二个硕士和
博士学的才是日本历史。简单说,我是因为到日本留学才改行,改行的原因也非常简单:我不愿在日本研究中国文学,尽管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有很多长处可学。因为后改行,所以对于国内同行的研究工作我所知有限。究竟有哪些书被翻译介绍过来也仅略知一二。这方面的知识缺陷,回国后很快就暴露出来了。在大学教书,课后总有学生要我推荐一下不同领域的参考书,那时常羞愧于自己有限的知识满足不了同学的要求。这就是腾出时间阅读被翻译成中文的日本书的最初动机。揣着这样的动机打开图书馆藏书目录开始检索,却惊异地发现很多书很早就有了中文译本。比如这本《鸠山一郎回忆录》,居然在1978年就已经翻译出版了。

  冷战结束后,我们迎来了一强多极的世界新秩序。在这个新的世界秩序中,区域整合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EU的整合和不断扩大,最引起东亚共同的关注。历史上,法国和德国曾经有过漫长的敌对和战争的历史。但是,这并没有成为欧洲统合的最终障碍。看到这一现实,很多人都在头脑中唤起一个问题:既然欧洲能跨越战争的回忆、走向最终的和解,东亚为什么不能?

  一段时间以来,在中日韩学者的话语环境中,“东亚共同体”这个提法,开始频繁出现。但在现实的层面上,“东亚共同体”的提法,近乎痴人说梦。按照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的调查,2002年中国对日本非常亲近和亲近者只及5.9%。2004年这个数字上升到6.3%,不怎么有亲近感和没有亲近感的人数却由43.3%上升到53.6%。而今年日本的调查表明,日本民众对中国抱有亲近感的人也降至32%。对于日本、对于中国,这都是非常令人警醒的一组数字。说到东亚共同体,离开政治大国的中国和经济大国的日本这两个国家是说不清楚的。而现状上这种互相的“不亲近”,正好给倡言“东亚共同体”的人以当头棒喝。

  2005年,中国和日本,渐行渐远。

  谈到这一问题的症结,大多数中国人头脑中首先反映出来的,应该是日本人的历史认识问题。很多人感慨“家有恶邻”,叹息日本没有施罗德那样伟大的政治家,日本民族不像德意志民族那样勇于反省和承认自己的历史错误。这种看法在中国人中应该说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很多人心中的问题是:德国能,日本为什么不能?

  但是,站在历史学者的立场看,今天我们面对的东亚局面和日本人的历史认识,都不是无源之水,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阅读《鸠山一郎回忆录》,时时让我感受到的,就是这种历史的必然性。

  一

  作为一个政治家,鸠山一郎在日本政坛被称为“悲运宰相”。他战后十年中的经历,非常富有戏剧性。

  1946年4月,日本举行了战后第一次总选举。鸠山一郎率领的自由党在议会总选举中一举获得了141个议席,成了日本第一大党。正当他得到社会党阁外协助的承诺,开始组阁的时候,5月3日,麦克阿瑟发布了《关于国会议员的革职与排除》的备忘录,鸠山一郎被列入了革除公职者之列。

  把鸠山一郎列入革除公职者之列,据说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东京特派员们在他从前的著作中找到了符合“应予罢免及排除的种类”的G项,认为他属于“其他军国主义者及极端国家主义者”。导致这一结果,有历史上的原因。1933年他任文部大臣时,因为泷川幸辰教授的著作《刑法读本》有与时宪相违的内容,他对京都大学校长提出停止泷川教授职务。这件事引发京都大学法学系教师全体辞职和很多学生的抗议,构成不大不小的“京都事件”。当然还有来自现实的原因。1945年9月15日,他在《朝日新闻》发表“诽谤战胜的美国”的文章,早就碰了美国人的忌讳。但他自己认为主要原因是大选前的1946年2月22日发表的反共声明引来苏联干涉,导致美国占领军中左翼一派的乘机下手。这其中到底哪一条才是根本,这里不必细究,重要的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马上可以坐上的日本首相的交椅就这么擦肩而过。最后是连议席都没有的吉田茂登场,组成了吉田第一内阁。

  到1951年,鸠山一郎终于即将从“必须革除公职者”行列中被解放出来,以他为核心的新党也启动在即。他重新活跃于日本政治中枢似乎指日可待。可是就在马上被解放之前,他又因脑溢血倒了下来。

  一拖再拖,鸠山当上日本首相,已经是1954年10月。

  鸠山一郎在战后日本政治舞台的谢幕,也和登场一样极富戏剧性。鸠山一郎一生反共,但他任日本总理期间的最大成就,却要数1956年与苏联签定《共同宣言》。《回忆录》写到《共同宣言》签字仪式结束后,在克里姆林宫雪白的大理石墙壁的大厅里举行了盛大招待会。当乐队在1500人的来宾面前演奏日本国歌时,他百感交集,热泪盈框。1952年9月18日,苏联否决了日本申请加入联合国的提案。现在有了这份日苏共同宣言,日本就得到了正式加入了联合国的门票。1956年12月18日,第11届联合国大会全体一致承认日本加入联合国,这标志着日本重新正式回到国际大舞台上。

  12月20日,鸠山内阁即宣布总辞职。

  二

  1946年战后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的战争参与者及参与团体的严厉整肃,以及后来这一整肃活动的解除,可以说是一度左右了鸠山一郎政治生命的重大事件。从日本战后历史上看,这也是战后日本发展过程中出现巨大转变的标志性事件。

  1946年战后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的战争参与者及参与团体的严厉整肃,是盟军总司令部(GHQ)依据《关于革除不适宜从事公务者公职之备忘录》(SCAPIN/550)和《关于废除政党、政治结社、协会及其他团体之备忘录》(SCAPIN/548)实行的。对于美国占领当局,这一整肃活动早在计划之中。1944年春,美国即针对战后日本问题制定了包括处理战争罪犯、现有政党和政治团体、驱除“不受欢迎的人物”以根除军国主义,加强日本民主化进程的一系列政策。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制定这一政策过程中,曾参考了盟军在德国推行非纳粹化的整肃政策。这一计划的最初目标,就是在日本新政府中彻底消除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影响。因此在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手中持有的黑名单上,囊括了战争时期活跃一时的大日本政治会、大政翼赞会、大日本妇女联盟等团体组织的组织者们,参与制定相关政策的官吏也被收入革除公职的范围中。

  自1945年9月开始,盟军总司令部开始启动通过解除日军武装、禁止军需生产、废除新闻管制、逮捕战犯、废除政治警察等政策,推动日本民主化的进程。上述整肃运动,就是推动日本民主化这一进程的重要一环。

  1946年4月日本举行的战后第一次总选举,就是在“整肃”的飓风中进行的。这年1月4日,盟军总司令部发布了革除公职令。除了日本共产党,其他各党派无不受到“整肃”的巨大影响。币原内阁中内务大臣堀切等五位阁员不得不辞职。以“大日本政治会”为背景的日本进步党推荐的381人全部在被革除整肃范围之内,濒临崩溃。包括后来活跃于日本政坛的松村谦三、鹤见俊辅、后来曾任日本首相的宫泽喜一的父亲宫泽裕、也在后来任过日本首相的羽田孜的父亲羽田武嗣郎都在劫难逃。鸠山一郎的日本自由党成立时的43名议员中,30人被革除公职,只有13人还有做议员候选人的资格。就是在这样激烈变革的时局中,鸠山一郎领导日本自由党成功地打了个漂亮的选举战。

  一战得天下,作为日本自由党总裁的鸠山一郎和自由党的核心人物河野一郎、三木武吉却先后被革除公职,胜利的果实只能拱手让出。1946年盟军司令部在战后日本实施的“整肃”严格到何种程度,可想而知。

  三

  “整肃”从1946年1月起,在1947年7月达到高潮,先后被革除公职的有208,926人,因为其中有148人请求复审后得免,所以实际遭到整肃的全部人数是208,778人。但是这场以根除军国主义,加强日本民主化进程为目的的整肃运动却在1948年骤然结束。

  随之而来的是被整肃者的解放运动,和对于日本共产党进行“红色整肃”的开始。到1951年3月31日,10,090名文职人员和3250名军官得到解放。1951年5月麦克阿瑟被解职,解除整肃的工作被全部移交给日本政府。此后,解除公职令被修改,解放被整肃者的工作迅速推进,半年间177,261人得到甄别解放。鸠山一郎就是在1951年8月6日和13,904人一同被解放的。1952年旧金山对日和约生效后,有关革除公职的法令全被废除。最后剩下8710人也都得以解放。

  如此大张旗鼓的“整肃”运动何以遽然结束,并如此迅速滑向相反方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把目光从日本转向世界。这之间世界上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美苏关系开始变得紧张。当德意日法西斯同盟被打败后,美苏矛盾上升为新的主要矛盾,在亚洲,美国需要有可以信赖的盟友一起遏制苏联。另一个重要变化,是中国。二战后期,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心点一直在中国。从1946年到1947年,国民党政府曾与美国政府签订协议,先后接受了60亿美元的“美援”,这成为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重要资源。但内战的结果,与美国人的估计恰恰相反。1949年大陆红色中国的出现,标志着美国以中国为亚洲战略基地的计划彻底失败。这样一来,日本的地缘战略意义就一变显得非常重要。1948年和1949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先后通过《NSC-13/2号文件》和《NSC-13/3号文件》。其主旨,就是重新调整亚洲政策,确立在亚洲以日本为抗衡苏联的依托的地位。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朝鲜半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更加剧了东亚地区源自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这一系列变化,对美国的日本占领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6日,麦克阿瑟即命令封闭日本共产党机关报《赤旗》,28日又命令封闭所有日共系统的地方报纸。从此,美国走向与日本单独媾和、扶植日本工业发展、重新武装日本的道路。了解了这些,遽然结束“整肃”运动的原因,和运动迅速滑向相反方向的动力就很清楚了。

  在推动美国放弃“整肃”政策上,鸠山一郎也做过工作。《回忆录》中,收有一封1951年2月鸠山一郎呈给杜鲁门总统特使杜勒斯的信。信的第二部分专门谈到革除公职问题:“当今日本的难题,堆积如山。要解决这些难题,必须有效地运用日本人中最有为的头脑。并且大多要在被革除公职的人中间去寻求。”他特别强调说:“尤其不可忽视的是,许多有才能而且具有影响力的日本人,只因为他们曾经是陆海军人,就被革除公职。应该考虑撤销这些旧军人被革除公职的处分。理由很多,其中特别可以举出,由于革除公职而限制了他们的生活能力并使他们尝到煎熬与苦难,这就给共产主义者开了路,是他们有轻易地为共产主义者吞食的危险。”想给因积极参与战争被革除公职者平反,要拿反对共产主义说事,鸠山一郎摸到的,正是美国人的脉搏。

  如此草草结束的“整肃”,和今天日本人对历史问题的缺乏反省有着直接的联系。“整肃”草草结束,整个日本在战争责任问题上并没有做出应有的反省。以战时作家野火卫平为例,他48年被“革除公职”,50年恢复。他的反省是战时的军国主义作品“写的都是真的”。战后日本的政治格局和思想格局,也没有像德国那样得到彻底清理。和战后德国历届政府彻底清除纳粹分子成对比,最有象征性的是就在鸠山一郎辞职后半年,1957年6月,东条英机内阁时的国务大臣、A级战犯岸信介做了日本首相。

  这时,“整肃”已经成了很遥远的往事了。

  四

  历史的必然性不仅体现在一个层面上。

  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1946年的选举。受到盟军总司令部掀起的“整肃”飓风的影响,在这场选举中,466个议席中当选的政治新人共有379人,占到81.3%。其实这种变化在选举前已经定型。2770个候选人中,政治新人有2624人,占95%。战前的旧议员只有146人得以保持候选人资格。即便这些人全当选,也不过只占议席的三成。那么,可否由此推断如果当年的“整肃”不是草草收场,日本的政治会发生根本上的变化呢?

  回答依然是否定的。仔细看一下当选政治新人的政治背景,就清楚旧的政治地盘并没有松动。最后在选举中得到议席的新人,相当一部分是被革除公职的政治家推出的自己家族的人,或听自己话的代理人。站在反对旧势力立场的社会党只得了94个议席,日本共产党只得了5席。两党合计不足100个议席。战后日本的保革对立的“55年体制”在这里已经可以看出端倪。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首先是美国占领当局对日实行“间接统治”的政策。

  战后在日本是否施行根除军国主义,加强日本民主化进程计划,在美军占领日本之初就出现了争论。1945年8月22日,美国陆军省通知麦克阿瑟,对日本采取间接统治政策。美军登陆后成立盟国驻日本占领军总司令部,以发出指令、一般命令、备忘录、书信、口头指示等方式实行间接统治。这已经根本上决定原有的政府机构和统治体制得到存续。而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投降诏书后,日本政府和民众对于占领军的指示采取坚决而积极的协作态度。登陆美军没有遇到预想的游击战争,第一天他们还端着卡宾枪紧张地搜索前进,第二天已经嚼着口香糖在大街上散步了。9月和10月,为了保证盟军总司令部的意旨得到施行,日本政府还先后发布了《紧急敕令524号》和《阻碍占领目的处罚令》。日本人的协作态度换来了美军占领当局的极大好感。

  因此,面临着美苏之间有可能出现的对立,是否仍然按照预定思路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政策,占领初期已经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所以,力主推动日本民主化改革的力量即便一时占了上风,长远看仍会是旧的政府机构和统治体制得以继续存续。而只要战前日本的旧权威依旧维护住自己的地盘,其势力就不仅不会根本被粉碎,相反会打着反共的旗号日益坐大。这和在欧洲对德国纳粹的清算有着鲜明的对比。

  很少有人注意到,1945年8月15日战争结束时,日本天皇的诏书上使用的是“终战”而不是“败战”,诏书中也根本没有“投降”的字样。有的只是“敌人使用新的残酷的炸弹”这样的理由。战后很多日本旧军人也强辩说,日本还有充分的战力,如果不是敌人使用原子弹这样非人的杀戮工具……,而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些年轻人则质问,战争结束前日本已经被打到体无完肤的份儿上,为什么连“败战”都不敢承认?日本人的心灵真的扭曲到了那种程度吗?这两种思路都是战后日本所拥有的,并且是长期存在,这是非常有象征意义的。

  五

  面对开篇提出的“德国能,日本为什么不能?”这样复杂的问题,《鸠山一郎回忆录》并不能给出全面的答案,但这本书却提醒我们答案其实是存在的。答案掩藏在历史的面纱后边,需要我们揭开,需要认真地细细梳理。

  从1911年继承父业当选东京市议会议员,到1956年辞去日本首相的职务,鸠山一郎度过了45年政治生涯。他是给当代日本投下巨大影子的政治人物。从1954年10月组阁到1956年12月20日宣布总辞职,鸠山一郎相继组织过三届内阁。在他的任内,日本自由党和日本民主党成功合并,这就是今天仍然维持着执政党地位的日本自民党。与他任内的成功折冲相关,日本政坛1955年形成了保守势力一直执政,革新势力始终在野成为“万年野党”的"55年体制"。这一体制一直存续到20世纪90年代。但当他回顾自己最后辞职时的心情,他却只用了一个词——明镜止水。

  在《鸠山一郎回忆录》写作完成那一天,他刚刚读完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他从其中引用了自己最有感触的一段作为自己回忆录的结束。阅读这本回忆录时,这段文字同样深深地吸引了我,所以请允许我同样把这段文字引用如下:

  我所以比你更能泰然自若,不是因为我有学问,不是因为我在努力学习,什么都不是。而是因为我常常是认真的。与其说我认真,恐怕不如说我能够认真更为适当。什么也比不上能够认真更可以产生自信心。越是能够认真,就越是能够平心静气;越是能够认真,就越是能够觉悟到精神的存在。自己俨然存在于天地之间的这个观念,只有认真起来才能觉悟到。什么叫认真呢,我对你说,那就意味着真刀真枪的斗争,意味着要干到底!意味着不干到底不行,意味着整个人的活动。能说会道,手灵眼快,无论怎么干,并不算是认真。要把头脑中所想的一切彻底地在人世间摆出来,才算是体现出认真的心情。然后可以安心了。老实说,昨天我的妹妹认真起来,昨天甲野也认真起来了。我无论昨天和今天都是认真的。在目前的情况下,你也认真一次吧!每个人都认真起来的话,那就不仅救了他本人,也救了整个社会。小野呀,我讲的话,你不懂吧?

  不,我懂了。

  是认真的懂了么?

  我认真的懂得了。

  每一个成功的政治家,都有他成功的法门。鸠山一郎一生坚信议会政治,并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因为战争期间曾站在议会政治的立场公开反对东条内阁独裁式的推荐候选人方法和《战时刑法特别修正法案》,他一度被迫隐居。正因如此,在战后初期的日本政坛,他享有极大威望。我想,夏目漱石这段话之所以打动了他,那大概正是因为这段话中,包含了他回顾人生的成功时总结出来的最重要的经验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