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伊利集团总裁潘刚:让所有中国人喝牛奶是有可能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2日 14:38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

  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有时如改变一个人的信仰一样难。潘刚仍坚持认为,他能让所有的中国人都喝牛奶

  他是中国乳业成长的亲历者。13年来,潘刚的职业经历恰与中国乳业一步一步历经发展、挣扎、竞争并逐渐成熟的过程重合,几乎每一次行业的递进他都处在这个领域的风口浪尖。而这个行业快速且混乱地发展也促成潘刚的迅速成长,与其说这是一个奇妙的职业经历,不如说这是一种人生的幸运。

  这就不难理解,这位35岁的伊利集团总裁会在刚参加完冗长的电视颁奖晚会摄制后,子夜时分仍对记者侃侃而谈他的企业和经营。他毫无倦意,语速快且流畅,他迫切甚至不容分说地诉说关于他的企业他的感受和他的计划。看得出,他很享受这个飞速发展行业带给他的挑战和乐趣,也丝毫不敢懈怠地为保持领跑,时刻拧紧着自己的发条。

  不过,在潘刚滔滔不绝地向人敞开的世界里,极难找到他个人的影子,所有关于个人的话题他总会不自觉地绕到他的企业上。

  我不怕竞争,但是怕恶性竞争

  中国新闻周刊:今年,你临危受命,在企业遭遇最大危机的时候出任董事长,很多人都在看你会怎么做。而在这一年中你也用业绩证明了自己,你认为这一年中你带给这个团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潘刚:一个是员工士气更高涨,这是非常现实的。光喊口号一点用没有,所以我们今年(2005年)从1月份到现在做了无数件事:我们建立了很多新制度,缩短流程包括在员工激励方面。我们建立了一个专门部门,收集员工的建议,评估完后能实施的马上落实,根据评估结果立刻奖励;包括评选先进员工,今年评选了一百多个,表彰提合理化建议的员工。

  过去我们说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可你要激励、帮助他,给他创造条件,他才能真正当主人。这样,员工既有了平台又有成就感。

  中国新闻周刊:这是你在员工管理上加强的措施。在实际效果还没出来时你有压力吗?

  潘刚: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一定风险,我们不追求完美。凭着我这么多年对行业的了解,包括从最底层对企业的了解,从我们的经验和市场的发展趋势看,风险是有,但是我还是比较有把握的。其实一季度已经体现了结果增长了30%多,各部门员工士气高涨,他们的信心增强了。

  中国新闻周刊:在2005年,虽然业绩上伊利成为最后的赢家,可你们的竞争对手蒙牛却是最出风头的企业。在这期间你担心过你们会受到影响吗?

  潘刚:从来不担心,在世界上我还没看到过一个企业靠着炒作,一步就把企业做到多大。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知道在国外的乳品行业,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竞争才有今天比较成熟的市场,才出现了真正成熟的有实力的乳业巨头。而在中国,这三四年间就促成了行业巨头,这对企业成长而言是不是发展太快了?

  潘刚: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还在以速度为荣。

  我们看到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所以现在从体制的变革、建设开始,我们要提前做,并且带动整个行业都去做,让行业都能真正经得起这种风险,因为整个乳品行业的路太长了。

  如果现在各个企业接连不断都倒下,这不是伊利希望看到的。但是市场规律是改变不了的,一定要有一个淘汰过程,倒下去的都是一些品质不过关,很小的企业。几家大企业都会有很长一段生存期。

  中国新闻周刊:来自国外企业的竞争是不是目前中国乳业发展最大的“威胁”?

  潘刚:这几年,我们就是在这种竞争中发展起来的,现在我们超越了所有的对手,甚至很多对手都退出了市场,尤其是国外的企业。在这种竞争下我们锻炼了一支队伍,完善了整个的组织体系,形成了遍布全国的网络,这个资产是很宝贵的。所以伊利最不怕的就是这种竞争,但是我们怕恶性竞争,它不是对伊利的伤害,是对整个行业的伤害。所以(我们)呼吁大家要通过创新找到赢利的机会,而不是恶性竞争。

  让所有中国人喝牛奶是有可能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大学学的是食品公共卫生,这个专业是自己选的吗?

  潘刚:专业是自己选的,但是没想到去做牛奶。

  中国新闻周刊:怎么会去选这样一个专业呢?

  潘刚:那时感觉食品对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具体的专业是乳肉蛋鱼的检验,感觉这个离生活比较近,因为食品是大家每天必不可少的。

  中国新闻周刊:那时牛奶行业是什么情况?

  潘刚:那时中国的奶业还不行,1992年是一个低谷,1997年是一个低谷,1997年倒了一批乳品厂,那时液态奶没有卖起来,只有奶粉、

冰淇淋,这样规模就很小。从1997年后就再没出现低谷,一直在增长。

  伊利和我们的竞争对手都是在2000年以后的三四年间发展起来的。我们的营业额从几千万元到十个亿用了将近20年,而从10亿到120亿元,才走了4年。中国乳业的发展正是企业推动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刚毕业分配到回民奶食品厂的时候,正是1992年奶业的低谷期,你就决定了干这行了,没想过别的?

  潘刚:当时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是大学生分配。我家是在一个县里面,能从村子里进了城,已经觉得很不错了。当工人时的愿望就想什么时候能坐办公室,搞质检时想什么时候能当主任、部长。

  那时想得更多的是怎么把牛奶做好,怎样使质量保证,做得多一点,能够卖出去,随着职务的提升想的也不一样。没有当时的锻炼也没有以后。

  中国新闻周刊:工作以外你还有没有时间干自己的事?

  潘刚:正式工作以前也会打打

乒乓球、游泳等,但是工作之后每年过年就调整岗位,每年一个槛,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其他都无暇顾及了)。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到2003年过春节才回过一次家,后来干脆把父母接到
呼和浩特
来。

  今年(2005年)的压力更大,在决策上更慎重了,因为每一个决策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这种责任对我来说太大了,大家都在看着你。

  中国新闻周刊:那你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时间?

  潘刚:比较少,不仅是我一个人,我们的团队都是这样,大家也都习惯了。

  中国新闻周刊:你曾说你的目标是让所有中国人喝上牛奶,而从中国人的体质上看,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牛奶;你也承认,现在这个行业发展的瓶颈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还有他们的消费能力。事实上,要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几乎和改变他的信仰一样困难,你的目标能现实吗?

  潘刚:实际上(让所有中国人喝牛奶)是有可能的,伊利能生产出适合全国人喝的牛奶,而且我们已经做成了产品,很快就要推向市场了。事实上国外还有百分之四五十的人不喝牛奶,中国现在是百分之六七十(不喝牛奶)。国外也是由不喝到喝的,像日本、韩国和印度,都是通过奥运会,人们的消费习惯马上改变了,有几十倍的增长。

  中国新闻周刊:伊利刚刚获得2008奥运惟一乳品赞助商身份,客观地说中国乳业这几年发展特别快,但和国外还有一些差距,你们究竟是靠什么赢的?

  潘刚:国际奥委会是从去年3月才开始考虑赞助商(的选择)。选择奥运会赞助商的首先是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再报到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部。

  无论选合作伙伴还是赞助商,在奥运会(奥组委)选择过程中是有标准的,要选择一个有实力的,有责任感的,包括未来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乳业和其他行业都不一样,看的是品质安全、责任和诚信,评价指标很多、很细。我们拿了赞助商后很多人看笑话说中国人办不好,可我们还有三年呢,奥组委说伊利完全是凭着自身的实力取得的。我相信在奥组委没有人敢去做违规的事。

  我们拿到奥运会赞助商身份也很兴奋。从我的经历看,一个是奥运会,一个是香港回归,对中国的影响最大。其实奥运会不一定真正多了多少人吃你的产品,但它是一种观念的改变,所以伊利一定要参与。

  中国新闻周刊:你一直在强调创新,你本人就是很喜欢挑战的性格吗?

  潘刚:每个人如果在挑战中成功了会有很大快感,成就感。但是如果你没有一个战略眼光,没有一个好的团队支撑,你没有处在中国乳业这么好的环境中,那可能只是一种想法。我们很幸运,处在这么好的宽松发展的乳品行业环境中,这是第一位的,第二位才是我们的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丁尘馨(实习生荣郁对本文亦有贡献)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