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专家:应明确“十一五”改革攻坚两目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 08:58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社海口一月十日电(记者 顾时宏)中国总理温家宝去年在多个场合发表讲话时将二00五年定位为中国的“改革年”,但也有一些人对一些领域的改革提出了质疑。 对此,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二00五年中国拉开了改革攻坚的序幕,某些重要领域的改革已取得一定突破。
迟福林指出,去年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改革力度较大的一年,也是某些关键性的改革取得重要突破性进展的一年。最重要的是去年中国已有二十八个省区市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提前两年完成原来的改革目标。这是中国改革、尤其是农村改革取得的重大突破,对改变城乡二元制度结构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有些改革在去年还迈出了关键性一步。虽然现在还看不出更大的效果,但是这种突破性的改革将对未来产生很大影响。比如,外汇形成机制改革影响深远;股权分置改革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奠定了治理结构改革的基础。“非公经济三十六条”虽然执行起来很困难,但能出台这样一个重要的政策文件,毫无疑问将对加快市场化改革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还完善了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投资方面,核准制和备案制正在实施。出台了预算内投资、国债投资和主权外债等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启动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代建制”改革试点。这些都是多年来没有的改革突破性进展。 迟福林指出,去年既是改革在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也是对改革争论较多的一年。改革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宏观调控体制改革不到位,投资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还不到位;企业改革、尤其是垄断行业的企业改革严重滞后;政府改革在相当大程度上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社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对改革具体实践中的“走形变样”现象,他认为,由于中国的改革已进入到以全面调整利益关系为重点的改革攻坚新阶段,在各种利益的诱导下,一些重要的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相当大的扭曲,存在许多“半拉子改革”、“伪改革”、甚至事实上“反改革”等走形变样的情况。有的具体改革实践还有一定的泛市场化的倾向。例如社会领域的改革,前几年提出的教育产业化和把医疗推向市场等,使得政府应当担负的公益性的职能不仅没有到位,反而使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在本来比较短缺的情况下,更是雪上加霜,激起了社会成员多方面的不满。 对即将到来的“十一五”期间改革,他指出,针对当前社会面临的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应当明确确定改革攻坚的两个目标。这两个矛盾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二是社会成员在公共需求上的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的矛盾。 因此,面对第一个矛盾,要把可持续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攻坚的目标。面临第二个突出矛盾,应该把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明确作为改革攻坚的目标。确立政府在其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