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银行高管纵论中国金融三大难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 16:52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改善利率结构破解银行困境

  新华社电过去的一年被称为中国银行业有史以来变化最大的一年。这一年,有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也有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再有11个月,中国银行业就要完成加入世贸时的承诺,将全面对外开放。中国银行业改革将面对怎样的挑战和困难?来自多家机构的银行高管对此一一作答。

  银行改革是否能化解金融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系始终要面对抵御多重风险的压力。与国外成熟金融体系相比,我国金融机构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不强;社会信用体系缺失;金融运行受政策振荡影响;市场结构不合理,银行融资比重占到90%以上。以上种种金融风险,被国外专家评论为:中国的金融体系距全面危机之间,只差一根导火索。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认为,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所隐藏着的巨大风险成为我国银行改革的一大决定因素,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率达到30%左右,国际罕见;风险内控形同虚设,有的分行达到90%,贷出来的钱打了水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国家通过两次注资、两次剥离,花费巨大资源进行银行业改革。可以说这是背水一战,改革的复杂性,紧迫性、艰巨性,不容回避不容拖延。

  到现在为止,银行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和成果,表现为资产质量显著好转,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更重要的是,从金融安全的角度来说,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得以化解,“一个巨型炸弹的引擎被拆除了。”

  银行业开放是否会危及国家金融主权

  截至2005年10月末,我国已有17家境内商业银行引入了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已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173家银行在我国的23个城市开设了238家代表处。但就在银行业开放步伐日益加快的同时,“国有银行股权被贱卖”、“银行业大规模引进外资将威胁中国金融安全”之类的说法,也不断见诸报端。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说,我们应正确看待金融主权风险。对于金融主权的防范和化解,有一种建议是关起门,不和外界来往。但是,由于有贸易,有结算,有

汇率,因此我国的金融机构不可能和世界不来往。中国的金融肯定主要由中国人自己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样不容怀疑的是,我国金融业必须向国外先进制度学习,金融业改革必须坚持开放政策。

  深圳发展银行行长韦杰夫认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把外资和外资银行排斥在外,但中国下了决心,落实世贸组织的承诺,在很快的时间,在国有银行实现了外资入股,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决策,而且是非常正确的。由于中国银行体系不够多元化,外资的进入会在引进新产品,在引进新的资本渠道,在员工素质的培养,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引入新的想法,相信这些新理念会帮助中资银行获得发展。

  银行流动性困境如何破解

  2005年9月份,中国银行业存贷差资金达到9万亿元,是2000年的3.7倍;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2000年至2004年,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已经由4000亿元增长到12650亿元,年均增长率接近33%。长期困扰中国银行业的银行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在近几年来,正在转变为金融机构流动性日益过剩。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认为,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直接资金市场不发达,金融资产的品种少,大量资金只能涌向银行。而银行业流动性相对过剩,将导致银行业过度竞争,竞相追逐大户,非理性降低贷款条件和下调贷款的利率,并将放大信贷和利率的风险。过高的流动性投向资金和货币市场,还将导致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的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和存款的利率产生倒挂的现象。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说,要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首先应大力发展

理财业务,
理财产品
的推出既给居民提供了风险相对较低和收益比较高的投资工具,同时可为银行分离存款,大力减轻商业银行的压力;其次,利用金融市场的创新,逐步改变银行体系流动性相对过剩的问题。鼓励或者允许商业银行和国有资金进入股票债券市场,给商业银行增加投资渠道或者拓宽渠道。第三,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进一步拓展商业银行利润空间。改善资本市场的利率结构,想办法创造能够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和债券市场、存款和货币市场的收益挂钩,应用衍生产品规避风险,更注重应对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晓航/编制)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