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利用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 08:00 新京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从横向看,我国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应当承认,我国区域间这种发展不平衡状况与各地区本身先天的自然资源因素相关,以及受其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等的限制,更是各地区历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区域发展不平衡实际上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基本国情。但是,区域间日渐凸显的发展不协调,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相径庭。

  跨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将不断加快

  不可否认,在将来区域经济发展中,一方面,导致区域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如要素条件、产业基础、区位和人文环境等将继续存在;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抑制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的有利因素也正在形成,而最为有利的条件在于近年来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产业转移呈现明显的加速趋势。其中,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际产业转移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速度日渐活跃,进而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融合,促进这些地区诞生许多新型产业,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升级换代。

  从长期来看,或者为了减少成本,或者为了扩大市场容量,跨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将不断加快。

  并且,在跨区域产业转移的带动下,必然伴随着大量的资金、技术乃至无形资产等生产要素的梯度转移,由此使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稀缺生产要素得到迅速弥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其次,在产业转移的带动下,势必因为技术外溢效应等方面的作用,并通过产前和产后等方面的传导路径,实现与当地原有产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因此催生新的产业,带动当地整体经济的发展。

  最后,先进产业转移进入到欠发达地区之后,意味着新的生产函数的导入,同时其先进的生产组织手段将迅即向当地原先传统的产业部门扩散,提高其技术集约程度,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应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显然,跨区域的产业转移对于欠发达地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经济辐射,推动自身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必然要求顺势而为,迎合这种趋势,最终达成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其间,各级政府需要迎合这种趋势,逐步建立相关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促进其持续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达成,其间的隐含条件在于要求各地区根据各自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为此,东中西部地区在迎合跨区域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根据自身资源与环境的承载条件,从现有产业结构的历史基础出发,统筹安排。

  要形成区域或全国的统一大市场

  具体而言,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

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
竞争力
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实现全国分工合理,重点突出,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区域产业结构。

  其次,区域性乃至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是跨区域产业转移所带动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内在要求。然而,我国许多地方目前还存在一些土政策,严重制约了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为此,区域内各地方政府有必要从体制上根除限制区域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根源,取消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区域壁垒,加大区域的开放程度。同时,更应淡化行政色彩,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基础设施联动和

政策法规联动,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大市场,并实现和全国大市场之间的有效衔接。

  最后,区域内地方政府还应当借承接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流入的机遇,从本地区产业基础和资源等区域优势出发,努力构筑本地区的主导产业。为此,政府应当通过财政、金融等政策手段,引导要素流入主导产业中。通过培育主导产业的成长,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成长,这就为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必然产生巨大的产业积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流入,引发区域经济进入良性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胡晓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生)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