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股权会不会被贱卖(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 |||||||||
水皮杂谈 “贱卖论”的网上讨论的确有情绪化的趋势,吴敬琏老先生也忍不住出来说话,但是话有点不中听。因为他要求大家不要再“忽悠”这个话题,而且还要求大家去查查都是些什么人在说这样的话。
情绪是每个人都有的,有的人修养好,情绪控制得就好一点,有的人修养差,情绪控制得就差一点。很多的时候,叫别人不要情绪化的人往往自己也是非常情绪化的。 坦率的讲,最初水皮是反对银行“贱卖论”说法的,因为并没有太多的对比,而且水皮也认同胡祖六的说法,中国银行的改制需要引入国外的战略合作伙伴和战略投资者。建行在引入美国银行和淡马锡之后出让了两个董事的席位,美国银行还将派出60多个人的工作团队进入建行,建行的这些做法甚至并没有超过当年的朱镕基总理想为国有商业银行引入外籍副行长的想法。 建行上市之前,水皮正在看唐德刚写的“晚清七十年”,书中提到英国人当年代管中国海关的奥秘令人震惊。稍有史识的朋友都知道,海关是一国之主权,而从1859年起,英国人却成为清政府委派的第一任税务司,自此中国丧失海关主权长达七十年,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唐德刚在书中透露,清末民初的海关和其以后由海关办起来的邮政,“是洋人替我们代管的最有效率、有最好人事制度、员工薪给福利最好而贪污绝少的两个现代化大机关”“等我们赶走洋人,由自己来管,就一塌糊涂了,国民政府如此!夫复何言。 中国的银行为什么一定要引入外国人才能改善我们的管理和服务呢?自己人是不是就一定搞不好? 深发展是中国内地第一家股份制银行,但是深圳地方政府却在这家银行上市后的14年之后把控股权卖给了来自美国的新桥投资,来自渣打银行台湾支行的美国人韦杰夫成了中国银行界的第一位老外行长。而韦杰夫上任没有多久就到公安机关报案,声称深发展的15个亿银行贷款被骗贷。15亿贷款对于深发展这样的银行来讲是一笔巨款,明知有风险,前任行长周林为什么要违规贷出呢?事实上,这笔15亿元人民币的贷款是贷给北京的两家国有大型企业的,被挪用的项目也是北京的重点交通枢纽建设,明白这些内幕,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周林顶不住压力,而韦杰夫就可以翻脸不认人的道理,这不是请钟馗打鬼又是什么呢?或者这就是所谓的制度成本。 但是同样是国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在海外融资上一推再推的事实却告诉了我们相反的结论。 作为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民营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的董事会基本上由来自民营企业的老板股东控制。由此在股东代表组成的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形成真正的制衡关系。作为管理层而言,当然希望能尽快赴海外上市,尽快填补资本金,而作为董事会而言,大股东就必然考虑自己的资本利得,考虑新股的发行价。如果两者发生冲突,时间作出让步。民生银行初定的发行价是5.2港元,而当时A股的价格仅4.8元人民币。为什么董事会坚持定这么高的价,因为大股东张宏伟在将自己的股份转让给国际金融公司的时候,每股卖了6块钱,所以董事会认为民生值这个价。为了不受交行发行价仅2.5港元的拖累,民生银行宁可推迟不发新股,宁可降低融资总额4成,但是也不降发行价。什么叫真正的老板?这就叫真正的老板。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海外战略投资者对于中国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意义要肯定,但是没有必要扩大,无论是技术、管理、经验,甚至文化的输入和融合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未必就一定成功。海外著名金融机构的加盟对于IPO的成功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同样没有必要扩张,因为如果是因果关系的话,那么香港的股民完全可以直接投资这些金融机构,没有必要曲线救国。 是的,中国的金融机构是有问题,国有银行不是金山,但是也绝对不是废墟。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是有能力化解可能存在的金融危机的。更何况,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有中国中央政府的信用作为保证,从这一点上讲,投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实际等于零。这也是为什么国内那么多投资者呼吁暂停海外上市步伐,肥水别流外人田的原因。 必须明确一个概念,股权的商业谈判充满了不确定性,股价在净资产上的“贱卖”并不等于国有资产流失,更不等于卖国。有了交行和建行两级市场上的表现作为价值参照,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行和工商银行的股权就不会被贱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