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2006财事经纬:我们看得到开头,却看不到结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 09:55 燕赵都市报 | |||||||||
钱袋:鼓起来再瘪下去 经典台词: 大哥……我啥也不说了,缘分啊!———台词来源:小品《卖拐》
台词新解: 多收入,少花钱,恐怕是每个人的心愿。2006年,渴望收入增加在强烈的“信号暗示”下,终于可以激动地表达:啥也不说了,缘分啊! 经典数字: 个税起征点从800元上调至1600元,节税;2005年全国税收收入为人民币3.0866万亿元(不含关税和农业税收),较2004年增长20%,再创年度税收收入新高。 百姓读本: 哈哈!从今年开始,个税起征点提高了一倍,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工薪族来说,省下的就是赚的,荷包里又多收了三五斗,而且,去年我国税收收入再创新高,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的生活保障和公共建设也会相应改善,可看作是“福利”收入。 最重要的是,“十一五”发展规划,将要从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转向内外需协调、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不要以为这只是“宏观调控”,跟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没关系,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这是个信号:拉动内需消费,前提得是收入增长,这意味着我们的收入在2006年会有所提高。 2006年,国家还将努力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以全面增加居民收入…… 换个角度算算,CPI涨幅稳中有降,我们的购买力就不会贬值太快;我们的钱,如果用来出国旅游、留学或是购买进口产品,也会显得更有“分量”,这种种情况,反映在我们的钱袋里,就可能是越来越鼓。真是缘分啊…… 记者点评: 虽然种种迹象预示着我们的钱袋将会越来越鼓,但国家还想改变我们“捂着钱袋不花”的消费习惯,在种种刺激消费政策的“诱导”下,在房改、教改、医改、养老政策调整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得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科学消费。 农业税:一个阶层和一个政策的谨慎快乐 经典台词: “这是喜马拉雅山,这是尼泊尔,这是青藏高原。由于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尼泊尔王国温暖湿润,四季如春,而山的北麓由于寒冷则终年积雪,如果沿着山腰打开一条通路,将湿气引到山的这一边来,那中国的青藏高原该会变成多少鱼米之乡啊!”———台词来源:电影《不见不散》 台词新解: 实行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将在2006年寿终正寝,9亿农民如沐春风。也许从此,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可以在打通的通路中,让更多的地方变成鱼米之乡。 经典事件: 上联:开天辟地头一回;下联:种田不交农业税;横批:普天同庆———这一类的门联如今流行在中国乡村。 百姓读本: 知道了彻底取消农业税的消息,俺们村的老刘乐坏了,他在外打工的钱有一多半都寄给家里交税了,因为农村太穷了,种地不容易,粮食卖不上好价钱,各种名目的税还层出不穷。这下子好了,他说可以安心在家种地了,热乡热土热炕头那才是俺们想要的生活。 说实在的,改革开放从俺们的“包田到户”开始,但此后俺们被“遗忘”20多年,9亿人口却只能充当中国发展的配角。但狗年交好运,政府的善政措施接踵而至,相信“十一五”规划将开启农村发展的新时代。农业税取消应该只是一个开端,好日子真的开始了!? 不过,高兴归高兴,俺还是有点担心,该减的税减了,不该缴的费却多了起来,因为发展的名目多了,收费的借口也多了。你们没听过这样的顺口溜么:“头税(农业税)轻,二税(提留统筹)重,三税(集资摊派)是个无底洞。”这你就应该知道,农业税并非俺们农民的主要负担。要不,王大爷高兴之余,还是劝说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先不要急着回来,“政策到底落实得怎么样,还要看看才知道。减负说了这么多年,往政府交的钱是少了,可化肥农药、电费水费是一个劲的往上翻跟头啊,种地到底合不合算,种了才知道。” 记者点评: 我们真的应该向9亿农民说声谢谢,他们用不到世界10%的土地养活了世界1/4的人口。中国农民已经交了2600年的农业税了———他们既以自己的劳动成果“养活”中国,又拿出自己的微薄收入建设中国,农民不应是穷困的代名词。但我们应看到他们谨慎的快乐,面对800多元的纯收入,和一个大学生每年7000元以上的支出费用间的巨大差距,我们知道,取消农业税显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待遇。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经典台词台词新解经典事件 家庭结构金字塔:倒立的隐忧 经典台词: 二十年多年了,确实有些审美疲劳!———台词来源:电影《手机》 台词新解: 421家庭结构,倒立的金字塔,让底部的人不堪重负,农耕社会的家庭内部自我保障体系:上一代保障子女教育、成家,然后下一代人再保障上一代人的晚年生活,确实有点审美疲劳。 经典事件: 签订“亲子协议”或养老协议 百姓读本: “亲子协议 第一部分,孩子承担的责任 1.自力承担受高等教育的经费; 2.自力谋业,自己创业; 3.自力结婚成家; 4.自己培育子女。 第二部分,父母承担的责任 1.养老费和医疗费的自我储蓄; 2.日常生活和患病生活的自我料理; 3.精神文化生活的自我丰富; 4.回归事宜的自我办理。” 这是一份家长和孩子签订的亲子协定,看来是对传统养老形式、家庭观念的一种挑战。其实,我也打算跟孩子签这么个协议,要求他在合适的时候不再依赖我们,我们以后也不依赖他。孩子到时可能想不通,但我确实是为他着想,当然也是为我们两口释放压力。 在我自己和大多数家庭,还是以亲情为主要维系。上一辈为子女的教育甚至成家立业辛苦一生,到老时,需要子女来保障老年生活。可是现在,一个孩子将来面临的是两个父母甚至还有父母双方的老人,421这种家庭结构,让孩子将来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就像我们现在这种情况一样,实在有些不堪重负。家庭里的相互关系必须要改变,从相互依赖变成各自独立。 这并不是我想为自己的“责任”开脱,事实如此,由于生活水平改善、教育水平提高、社会流动加快、孩子抚养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口出生率和妇女生育率下降较快。近两年来,全国普通小学每年减少几万所,小学的招生人数每年减少70万至80万人。而与此同时,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以上,且每年以3%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15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 老龄化社会已无可争辩地到来了,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给养老提出了严峻考验。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观念,改变传统习惯。 记者点评: 也许我们没必要在2006年立刻也为自己准备一份亲子或养老协议,但在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考虑的是,如何解决自己的养老以及子女的成长问题。 2006年房市:一个人和一个行业的“口水战”期待结局 经典台词: “老钟叔,我把鬼子的炮楼给点着了”———选自电影《小兵张嘎》 经典新解: 说起刚刚过去的2005年,房地产商们对谁最不满,恐怕所有的人都会想到一个人———易宪容,这位说话嗓门很高的学者在上一年里,对地产商们一路穷追猛打,“地产泡沫论”,“地产暴利说”……终于把“鬼子”的炮楼给点着了,甚至在很多场合,易学者都毫不留情地与地产商们公开进行“口水战”,以至于地产商私下里说:不怕房价下跌,就怕易学者说话。 2006预测: “随着2005年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变化,房价涨了25.4%,土地涨了20%,2006年随着社区功能的不断增加,2006年房价一定涨。” ———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 “今年(2005年)上海房价的下降,楼市金九银十现象的消逝,已经充分说明2006年房价以“跌”为主。”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 百姓读本: 每天,我望着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就会不断地问自己:房屋空置率都已超过了20%,为什么我却买不到适合自己的住房呢?其实,城市中许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虽然2005年波涛汹涌的楼市,在宏观调控缰绳束缚之下,逐渐从疯狂回归理性。京沪宁杭等“价格高地”的楼市涨幅持续回落,绝对价格也开始松动。但是,新的一年到来了,易学者苦口婆心地劝说老百姓不要急于买房,他和整个房地产行业的较量,真的可以结束了吗?也许,平静的表面不能掩盖暗流的涌动,2006年的楼市,仍然充满着变数和悬疑。 比如物业税、二手房交易个税,还有,取消房屋预售制度,房贷利率固定化,影响我们住房的因素还有很多。 房子不够住却又买不起房,老百姓承受不起的价格到底“高”在什么地方? 记者点评: 对于老百姓来说,2006年,我们还是希望易学者的预测能够实现。虽然05年国家密集的宏观政策已经让这个有些发烧的市场降温,但影响房地产市场的,还有很多很多悬念待解。 不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明年将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中央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过快增长的房价已对普通百姓形成“挤出”效应,成为国内扩大消费需求的最大障碍。 事实上,已有种种迹象表明,稳定住房价格已被列为明年房市调控的醒目主题。 物价:将保持相对平稳 经典台词: 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台词来源:《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 台词新解: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过去的一年中稳中有降,专家预测,2006年也可能保持低位运行,甚至引起了“通缩”的疑虑。庞大的国家机器在经济发展中运行,很难逃出“江湖”,重要的是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应对。 经典数字: 2005年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9%,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7.5%,涨幅普遍回落。2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猛增为3.9%。3月份稍有回落,同比增长为2.7%。4月、5月延续了回落的趋势,同比上涨1.8%。6月份接着回落为1.6%。7月稍有上升为1.8%,紧接着物价又回落到1.3%。9月依然保持继续下降的趋势为0.9%,10月以及11月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分别为1.2%、1.3%。 百姓读本: “由目前趋势来看,2006年的价格肯定会有所下降,这种情况在上半年就会显现出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袁钢明作出了他的评判。“价格增长的幅度预计在2%以内,我们估计在1.7%左右。虽然现在还没有出现通货紧缩,但是我们现在非常担心这个趋势,通货紧缩的压力在不断加大。”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研究室主任王小广也“出示”了自己的观点。 物价既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同时又是经济问题的聚焦点。站在现在的时点眺望2006年我国物价走势,尽管仍看到“云雾”飘浮,但轮廓却是清晰的:无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还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PI都将难以大幅走高,可能保持在低位运行,而服务价格的上涨将成为维持物价总水平的动力。 记者点评: 通胀压力减缓也好,通缩压力增大也罢,看情况,听判断,2006年,对于老百姓来讲,最关心的是“物价稳一点”,这个愿望,可以实现。 药价虚高:终可破解的难题? 经典台词: 做人要厚道———台词来源:电影《手机》 台词新解: 费墨教授区区五个字,把百姓们对“看病难、买药贵”的现实的无奈感慨与未来的祈盼表现得淋漓尽致。 百姓读本: 一种药品要进入医院,要打通多个关节,投标———进院———让大夫开处方,而这中间要打点招标者、医院院长、药剂科主任、医生、药房统方者等等等等,关关都要花钱———这是一个医药代表揭露的高药价产生过程。而一种出厂价3元的药在医院卖到30元,这中间有大夫10元的提成和统方者5元的好处费,仅这两项就花掉一半,还不说刚开始进医院时的启动费用和平时过年过节时的上下打点。“能不贵吗?” 而医院方面也在“叫苦”:从宏观上看,我国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医疗卫生领域的供给和需求存在着不平衡。微观上,体现医生劳务价值的医疗技术劳务性收费过低。医生的技术含量难以得到体现。在这样的条件下,医院要发展,医生要增加收入,只有另寻门路,“以药养医”也是不得已…… 而药品生产商更是连连喊“冤”,在连续降价的浪潮下,在全国的煤电油运水、药品主要原料粮食、石化产品涨价声一片的情况下,医药产业利润率已经被挤压到不足0.6%…… 谁说谁的理,难怪有人评价说,“医改不成功”,百姓也只能期盼着做人要厚道。 记者点评: 看了2005年对药价的几板斧,最近,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周望军又明确表明:“我们要分期分批的降低不合理的虚高药价,降到老百姓不说贵为止!”而为了配合降价的实施,国家发改委将对三大定价机制“动手术”,方案将在2006年上半年陆续出台。 2006年,也许药价虚高将成为终可破解的难题。 大学生就业:一个“旅”竞争一个岗位的严峻 经典台词: Nomoney,nowomen才是悲剧———台词来源:电影《大腕》 台词新解: 悠悠(葛优饰)表示,中国的皇帝被禁锢在紫禁城里并不算悲剧,他这样的人,Nomoney,nowomen才是悲剧。而对于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大学生们来说,毕业可能就意味着失业,没工作,没收入才是悲剧。 经典数据: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413万。 百姓读本: 2006年毕业的大学生,现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找工作,而最现实的情况就是就业难。 “各种各样的场合,我加起来投了差不多80份简历,一共只有2个面试。”某大学一位金融专业研究生说,“双选会时,才真正体会了什么是人山人海,新西服的扣子都被挤掉了。” 找工作难,让公务员考试成为“发烧”的出路,然而,结果却像摸彩票中奖一样———据权威统计数据,2006年国家机关公务员报名人数达到创记录的100万人,较去年54万上升近100%。与此同时,报名人数与招考人数之比高达50:1,而仅仅一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是30:1。然而这个比例还只是平均情况,部分职位竞争激烈程度远甚于此,5个最热门职位考生平均超过1000人,而民革中央的一个“基础组织管理”职位考生甚至达到2014人。“没想到会有一个‘旅’的人和我竞争!”一位报名参加民革中央“基础组织管理”职位的同学戏言。 管中窥豹,西服的扣子和戏言的背后是大学生就业的无奈。 一位专业人士总结,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正从无限供给走向结构性短缺,2006年这个现象将更加突出。 记者点评: 无论造成就业难的现实原因是什么,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讲,都得面对这个现实,至少是现在。一位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在中国看到的大学生个人应聘简历,除了名字不同,看不出其他特点。看样子,改变自己也许才是最快的解决途径———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生涯有着更丰富的社会历练。 义务教育免费:一个开头和期待的结尾 经典台词: 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到这结局......———台词来源:电影《大话西游》 台词新解: 从2006年开始,中国将在两年时间内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杂费。免费时代开局,这是一个喜悦的开头。但,择校大战能停止吗?课程改革能平稳吗?代课教师工资能上涨吗?高校收费能下调吗?教改的路还很长,正应了那句台词:我猜中了前头,可猜不到结局…… 经典事件: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百姓读本: 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上表示:“从2006年开始,中国将用两年时间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学杂费。” 我国接受义务教育的少年儿童有80%在农村。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杂费,对他们来说是福音,对整个义务教育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喜讯。时间表已经给出,但是,具体的操作方案还有待出台。2006年,我们多了一个喜悦,教改以免费时代为开局,我们看到了希望。 在全球190多个国家里头其中170多个国家都已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今天,我们看到了政府责任的回归,“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已不再是刷在墙上的象征性标语。据专家推测,如果完全减免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杂费,意味着中央财政每年将增加二百亿左右的支出。这笔数额不小的支出还需要有力的保证,而义务教育要在全国真正地实行免费也许还要等上一段时间。但我们正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者点评: 2006虽以免费开局,但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教育现存的不平等现象。以今年为例,全国高考录取率55%,北京、天津、海南等地预计录取率超过70%,而广西、贵州等地44%,远低于全国平均数。与此同时是重点大学地方化,北大、清华在北京一市所投名额,年年超过苏、皖、川、鄂四省总和,20年不变。 统计显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3.4%上升为去年的19%的同时,大学学费增加20到50倍(从200元到4000至1万元),而同期城镇居民年均收入只增长了4倍,大学学费涨幅10倍于居民收入增长。穷孩子翻身的机会,还需要更多的支持。 (本报记者:王荣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