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地产的“滥言时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 06:46 中华工商时报

  前几日在工作交流时,一位学术界朋友语出惊人:“目前的地产舆论江湖化,不按牌理出牌,很多野路子,有必要正本清源。”当时只是礼貌应和,并未深思,后来有所回味,感觉还真有一番见地。

  话语的自由、开放和多元化是进步,是大势所趋,“滥言”则不可取。地产语境就有滥言的趋势,简要回顾一下地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一些话语纷争,“滥言”可略见一斑

  2001年底,北京一位名校教授在央视《中国房产报道》发表了《2002年,房地产的冬天》的谈话,谈话在房地产业内外掀起了轩然大波。但事实并未像教授预言的那样出现冬天,而是春风依旧,这着实让教授尴尬了一回。G oog le了一下,发现该教授现在已远离房地产,改谈国企改革和企业的社会责任了。

  2003年中,央行颁布121号文件,引来开发商一片口诛笔伐。京城两位地产大佬一个说,房地产的冬天来了,不仅是房地产的冬天,有可能也是银行的冬天。另一位则说:这是我近10年来见过的对房地产最严厉的一个通知。同年8月底,国务院18号文件出台,二公的反应最为积极。同年9月1日、2日,两人相继将个人感想写成文章,一个感叹《水落石出》,一个高呼《中国人从今天开始将不再当蜗牛了》。情势小变,口气大变,颇有“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碗骂娘”的风范。

  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围绕“地产泡沫论”又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各方神圣你来我往,甚是热闹。摩根士丹利的两位经济学家多次宣称:上海等地有着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其中一位更声称中国地产市场是10年前东南亚的翻版,社科院的一位学者也提醒谨防房地产业要挟整个中国经济。反对声也不小,一位重量级经济学家认为:国外企业和资本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窥视已久,宣扬中国房地产市场即将崩溃,目的实际上是在为国外企业和资本进入中国之前先打压中国市场。

  上述话语如果说是“滥言”的话,还是高层面的,但现在已经渗透、扩散了。去年3月,个别地产中介机构缺乏基本的政策敏感性,在房地产政策已明显转向的态势下,高调号召炒高深圳房价。而网络上的地产“滥言”,则是无处不在了。

  地产语境何以如此“滥言”,想来目的各有不同罢了,总结原因有四:一、利益驱使;二、争夺话语权;三、吸引注意力;四、信息不对称。开发商大多“利字当头”,言随利行,在事关切身利益时,自然要大声呼号了。专家学者也避免不了作秀成分,人家也是人嘛!何况有了话语权和注意力,也就有了经济效益。“滥言”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市场,一个主要原因还是信息不对称,受众缺乏真

  实可靠的信息,鉴别能力不足。因为以上原因和目的,作为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支柱产业和财富的主要载体,地产业语境“滥言”也就不足为怪。

  古语云:“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对于地产语境的“滥言”,有良知的人不应熟视无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创造“蛇口奇迹”的一句口号在“滥言时代”依旧发人深省。

  《星彦新视界》(9H4)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