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06年利用外资将保持平稳增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 12:16 经济参考报

  2005年1-11月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保持了年初以来的小幅下降趋势,实际到位资金比上年同期减少1.9%。在全球FDI从2004年起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的大背景下,这是否意味着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热情已经“降温”了,今后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还能保持长期以来的增长势头吗?笔者的基本判断是:2006年在国际国内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中国实际利用外资仍然有望保持平稳增长。

  一、 2005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形势与特点

  1、 合同外资保持较大幅度增长,实际投资金额略有下降。2005年1-11月,我国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近4万家,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合同外资金额1672.1亿美元,同比增长24.0%;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1.3亿美元,同比下降1.9%。由于这一格局基本上延续了年初以来的平稳态势,预计全年增长水平将与前11月平均水平大致相近。

  2、 合资和合作企业实际投资下降,独资企业比重继续上升。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三种主要投资方式的合同金额均实现了10%以上增长,但从项目数和实际投资金额来看,只有外商独资企业仍然实现了5.1%和4.3%的增长。这使得外商独资企业的比重达到71.2%。考虑到同期合同外资金额的比重高达76.8%,今后独资企业在实际投资金额中的主流地位有可能继续提升。

  3、 日本和欧盟投资增长依然强劲,美国对华投资连续下降。日本和欧盟企业2005年1—11月的增长速度进一步上升到20.3%和30.5%;韩国投资似乎进入了调整期,同比下降了24.9%;美国在上年已经负增长的基础上,同比下降幅度进一步扩大到23.6%;目前英属维尔京群岛和萨摩亚等自由港增长十分迅速,在中国吸收外资中的比重也分别上升到15.4 %和2.4%,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投资则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4、 西部实际利用外资实现快速增长,东部地区所占比重仍然在九成以上。从2005年1—7月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来看,西部地区一改2004年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实现了25.6%的快速增长。但由于基数较小的原因,外商直接投资“东重西轻”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同期东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仍占全国的九成;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仅为6.7%和3.1%。此外,由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新签合同外资金额增长都在20%左右,而西部地区出现下降,可见西部地区继续增长的后劲明显不足。

  5、 服务业实际投资下降幅度大于制造业,部分高新技术行业增长趋缓。2005年1—7月期间,按照WTO口径计算的服务贸易领域实际利用外资延续了2004年的小幅下降趋势,同比减少了6.1%。这一幅度略大于同期制造业3.3%的负增长。其中,建筑服务、旅游服务、金融业、

房地产业分别下降了54.5%、46.0%、33.6%和12.1%,成为影响整个服务贸易领域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下降的主要因素。

  6、 外商投资的平均规模明显上升,大型并购项目不断出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投资项目出现明显的大型化趋势。据商务部利用外资统计计算,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平均合同额2004年是351万美元,相当于1990年的3.8倍;2005年1—11月,进一步提高到411万美元,说明这种趋势今后将可能继续加快。

  二、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实际投资增长趋缓有利于实现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外商实际投资金额与2004年相比略有下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投资增长过快所带来的压力。

  第二, 外资企业继续成为全国出口增长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主要拉动力量。2005年1—9月,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同比增长了32.3%。其出口规模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经提高到57.3%。出口快速增长有助于缓解国内因宏观调控产生的工业产品产能过剩压力,带动出口相关产业快速增长。从结构上看,外资企业的机电产品,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全国出口增长的拉动效果继续上升。2005年1—7月,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四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期增长了33.1%。可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结构的变化对贸易结构升级继续发挥着促进作用。

  第三, 外商投资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增长趋势。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各项指标平稳增长,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1—9月,外商投资企业(含港澳台企业)实现工业利润2748亿元,同比增长2.7%,占全国同期工业利润总额的27.8%。根据商务部统计,1—6月,外商投资企业缴纳各种税收(不包括关税和土地土地税费)同比增长19.5%,在全国同期税收总额中继续保持20.3%的较大比重。

  外商直接投资形势中的问题和不利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下降趋势如果长期化将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份额较大,如果这种下降趋势长期化,必然导致经济整体增长趋缓、甚至下降。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相对比较集中的高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受到的不利影响将更为明显。

  第二, 地区分布中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虽然2005年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出现增长,但总体来看在全部吸收外资中比重仍然很小。

  第三, 外资企业结售汇增长加大了国际收支“双顺差”压力。国际收支巨额“双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增长压力,是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外商投资企业结售汇的长期顺差虽然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储备能力和对外支付能力,但是在储备资产增长过快、货币政策空间受到挤压的背景下,成为宏观经济稳定的风险因素之一。如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资料,2005年上半年外资企业结售汇顺差同比增长了50.3%,其中贸易项下顺差增长75.2%。这一顺差占全国同期外汇储备增加值的57.1%。

  第四, 外商投资的“独资化”、“大型化”趋势将增加行业垄断的风险。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的“独资化”和“大型化”趋势加快,向一些重要制造业领域的集中程度也进一步上升。这种趋势具有积极意义,但也会为我们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首先,我国现有企业通过合资或合作方式引入新的资金、技术的机会明显减少;其次,外资企业更容易受到境外跨国公司的控制和影响,企业与当地社会在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一些社会矛盾与冲突,并影响到政府的政策导向与执行效果。再次,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其生产经营决策的制定与调整对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影响力随之上升,从而使经济发展与稳定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四是由于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强大资本、技术和品牌优势,很容易在中国的一些重要工业领域形成较高的产业集中度,从而增加了少数外资企业进行行业垄断的可能性。

  三、 2006年利用外商投资形势展望

  1、 国际经济环境对直接投资的影响。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存在着有利于国际直接投资继续增长的因素和条件。首先,在美国经济复苏、企业收益提高和股市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下,2004年全球直接投资结束了2001年以来连续三年的下滑趋势,实现了2%左右的增长。市场普遍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将从此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2005年以来并购投资的增长趋势也确实说明了这一点。2004年,全球并购投资增长了30.9%,成为带动全球直接投资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005年上半年并购投资仍然保持了30.2%的增长水平。第二,2004年以来全球直接投资增长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比例上升。2005年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国际直接投资增长了49.0%,比重上升到43.2%。这些背景对于中国吸收跨国投资无疑会成为利好因素。但由于能源价格高位运行和

汇率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吸收跨国公司投资的外部环境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2、 国内经济形势对吸引外资的可能影响。2006年国内经济增长总体上仍然会保持8—9%左右的增长;在温和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作用下,投资需求虽然可能低于2005年水平,但仍有可能实现15—20%的增长速度。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强大动力,国内市场继续具有对外部投资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入世”后过渡期的临近结束,目前仍然保留着一些市场准入限制的领域、尤其是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将会进一步扩大,这将为跨国公司、特别是金融保险、商业和运输服务等领域的跨国公司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3、 2006年利用外资趋势估计。受上述国内外因素的影响,结合2005年合同外资增长形势综合判断,2006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将延续2000年以来平稳增长的态势,有可能实现5—10%的增长,并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外商独资企业继续较快增长,实际投资额占全部外商投资的比重可能上升到75%左右。二是服务业投资增长将快于制造业部门,其中金融、保险、运输服务、电力水煤气生产供应和分销服务投资增长趋势可能明显加快。三是来自东盟、韩国等东亚地区和欧盟的投资比重持续上升;日本投资增长趋缓。四是东部和中部吸收外商实际投资可能恢复增长,西部地区则转为下降。五是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比重继续上升,产品加工的本地化进程较为缓慢。六是并购投资方式有望继续增加。七是单位项目投资规模持续上升、大型投资项目不断增加。八是跨国公司将加快对现有在华投资企业进行资本整合。九是以适应当地市场和应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研发项目投资增长加快,现有企业技术和产品开发投入比例上升。十是大型并购投资将可能主要向金融保险、商业等服务贸易领域、中高档消费品生产领域、汽车等运输设备生产领域、基础材料领域和机械、中间投入品生产领域集中。

  四、 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建议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时期的第一年,如何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和

竞争力的同时逐步完善市场准入和竞争政策、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和产业发展环境仍然是新的一年里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跨国公司始终把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作为投资环境中最具吸引力的要素之一。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应当从扩大内需的角度,适时调整紧缩性调控政策的力度和方向,政策着力点应当放在刺激消费需求增长方面,防止国内需求增长速度的进一步下滑。

  2、 从适应市场主体多样化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来看,实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已是大势所趋。但是为了避免过快的政策调整造成跨国公司投资活动“大起大落”,影响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应当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并通过以下措施做到平稳过渡。

  3、 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有利于外资向土地资源相对宽松的中西部转移,符合地区协调发展政策的要求。东部沿海等较发达地区的外商投资可能首先受到较大影响。建议在这些地区提供更为宽松的外资并购环境,通过对现有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减少新的土地占有。

  4、 应继续加大打击各种侵权行为的力度,并切实提高法律和行政法规实际执行的能力,赢得良好的国际形象。

  5、 加快《反垄断法》的立法进程、通过建立完善的投资竞争政策体系和产业与市场监管体系,规范和约束跨国公司对境内企业的并购行为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对于防止任何形式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危害国内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有效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和经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