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今年货币政策“稳中微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7日 17:08 南方日报

  中国人民银行1月5日公布了2006年货币政策的主要调控目标:广义货币M2增长16%,狭义货币M1增长14%,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

  “上述目标体现了今年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健’取向,但也有微调,表明央行希望从金融面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彭兴韵博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确保物价不致出现大幅下跌

  彭兴韵分析说,货币供应量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出于对通货紧缩可能发生的担心,央行希望2006年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率能较去年的实际增速加快,以确保物价不致出现大幅下跌。

  他指出,M1主要由活期存款构成,是企业间商品、服务和金融交易的主要结算工具,其增速直接反映了整个经济体系的活跃程度。而2005年前11月M1同比仅增长12.7%,反映出经济紧缩的事实,因此,中央银行今年有必要为M1提速。

  2005年我国制定的货币政策预期调控目标是:M2和M1均增长15%,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但实际运行情况却有偏差:M2全年增速预计为17%,快于预期目标;M1增速则比预期目标要慢;新增人民币贷款也低于2.5万亿。

  事实上,银行信贷也是与我国经济增长关联度很高的一个指标,因我国经济的融资来源主要是银行。彭兴韵指出,尽管2006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的绝对数与去年相同,但由于去年基数变大的因素,今年信贷的实际增速会慢于去年。

  “这说明,央行也不打算放松信贷,以免出现经济增长过快的情况。”彭兴韵说。

  完善有管理浮动

汇率制度

  关于

人民币汇率改革,央行5日发布的央行工作会议新闻稿着墨不多,强调要从
中国经济
金融发展和稳定的需要出发,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彭兴韵评论说,中国汇率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已不可逆转,2006年会取得新的进展。但面对升值预期和压力仍然较大的挑战,央行也要思考如何有效地干预外汇市场,以避免出现人民币大幅波动的情形。

  专家解读央行2006年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为扩大内需创造宽松的货币环境

  2006年货币政策的预期调控目标已经确定: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分别增长16%和14%,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对此,金融专家表示,今年的货币调控目标体现出一个思路:为扩大内需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资金仍比较充裕。

  创造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

  国务院发展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2006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题之一是扩大内需。此前经济对外需过分依赖,在内需替代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转化过程中,需要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M2增速率先显著上升,这实际上为今年的增长起到先导性作用。因此,2006年的货币调控目标体现了一个思路:为扩大内需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

  巴曙松认为,在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再加上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以及企业一定的投资收益率,2006年我国经济增长还会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速。但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从外需转向内需的结构调整,而扩大内需相对来说需要更大的M2支持力度。至于2.5万亿元的信贷增长目标,巴曙松认为,每年信贷的目标值与实际结果都波动很大。综合这几年的实际情况,2.5万亿元的目标属于中等偏上,因此还是比较宽松的。

  应加大货币回笼力度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也表示类似看法。他认为,贷款增长2.5万亿元,相当于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12.5%,这不是一个紧缩的目标。因为要考虑到,经济增速在放缓;其次,有必要降低我国经济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开辟直接融资渠道;此外,资金体外循环严重。综合这些因素,实际上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资金还是比较充裕的。

  他提出,M2增速目标定为16%,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体现,既反映了需求的增长,也反映了货币供应的合理紧缩。前一段时间货币过于宽松,导致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大,市场利率过低,一度降到1%左右,既不利于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增大了中国经济掉入流动性陷阱的风险。

  他认为,实现16%的预定目标,央行要增强货币回笼的力度。他还预计,今年外汇占款增速将有所放缓,原因是今年出口增长将有所降低,同时从近几个月来看,FDI和热钱流入也在不断下降。由于国内目前对于通胀、通缩的分歧比较大,在执行过程中16%的目标可能有一定突破。

  据新华社电

  

今年货币政策“稳中微调”

  2006年信贷增长目标为2.5万亿元。新华社发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