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专稿:2005年中欧双边贸易额将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6日 16:27 商务部网站 | |||||||||
商务部新闻办公室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新闻 2005年是中欧建交30周年,中欧关系日渐走向成熟,双边经贸合作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一、中欧继续保持彼此重要贸易伙伴地位
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我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按我国海关统计,2005年1-11月中欧双边贸易额达1967.8亿美元,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5.3%,同比增长23.6%。其中我国出口1302亿美元,同比增长35.9%,增幅超过对美、对日出口;进口665.6亿美元,同比增长5%。预计2005年双边贸易额将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提前8年实现中欧领导人2003年提出的目标。 就贸易结构而言,中欧双边贸易从原材料、轻纺产品、农产品等初级、低档产品逐渐向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过渡,结构显著改善。中国对欧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更为明显,2000年以来,中欧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额增长近两倍,年均增幅32.5%,欧盟已超过美国成为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第一大市场,主要商品类别为计算机及其零部件、家电消费类电子产品、通讯设备及零件。 二、快速增长的贸易带动和提升了双边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 在双边贸易的带动下,以双向投资和技术引进为主的中欧经贸合作不断丰富和发展。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累计最大技术供应方的地位,同时还是我国累计第四大实际投资方。截至2005年10月底,我国从欧盟引进技术20925项,合同金额871亿美元;欧盟累计在华投资设立企业22076家,合同外资金额847亿美元,实际投入467亿美元。欧盟对华投资多在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领域,质量和效益良好,磁悬浮列车、空客飞机和核电站等项目已成为中欧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欧盟企业除继续在中国沿海地区大力开展经济合作外,还积极参与我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部分欧盟企业正在将其在华生产和研发基地向劳动力、土地及其它成本更为低廉的上述地区转移,成为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新亮点,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与此同时,以华为、中兴、TCL、海尔等为龙头的一大批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欧盟投资创业,已取得初步进展。 三、双边经贸关系日臻成熟,磋商机制不断完善 2005年11月,第20届中欧经贸混委会在布鲁塞尔举行,这是自2004年底新一届欧委会上任以来,中欧之间举行的第一次混委会。这次会议对中欧双边经贸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并对中欧经贸关系未来的发展作出了规划和部署。在经贸混委会机制下,双方各项对话机制进展顺利。今年以来,副部级贸易政策对话机制以及司局级的经贸工作组、竞争政策对话、知识产权对话及工作组、纺织品贸易对话、市场经济工作组等双边经贸磋商和对话机制均成功举行并收到良好效果。 四、对欧盟扩大补偿谈判圆满结束 2004年5月1日,欧盟进行了第五次扩大,波兰、匈牙利、捷克等10国加入欧盟。在此之前,按照WTO有关规则,商务部向欧方提出以关税和配额补偿为主要内容的扩盟补偿谈判要求。2004年4月底,中欧启动谈判。这是我国加入WTO以来首次参加因关税同盟扩大而导致第三国贸易利益减损的补偿谈判,我国还是第一个与欧盟举行谈判的WTO成员。经与欧委会举行多轮艰苦谈判,最终确保我国相关企业的贸易利益减损得到了充分补偿。2005年11月,双方在第20届中欧经贸混委会上草签了关于补偿谈判的双边协议。 在对过去十年中欧贸易增长的环境、特点和趋势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商务部正在制订中欧贸易发展的中长期目标。预计中欧双边贸易将很快达到3000亿美元,欧盟将继续保持我第一大技术供应方的地位,对华投资将在我引资来源地中继续位居前茅。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和实施,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将呈现双向互利、形式多样、全方位、多元化的共赢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