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唐靖
纵观俄罗斯媒体的新年预言,总体认为,2006年对于俄罗斯而言,将是不平静的一年。对于普京而言,将是充满挑战的一年,而G8圣彼得堡峰会能否成功无疑是普京新年头道坎。
借外国政要的加盟,普京可以堵住西方和国内部分政治力量攻击国家垄断战略产业的嘴,成为战略企业调整的最大赢家。
在西方国家的眼里,普京政府正在变得越来越专横,这让他们进退两难。迄今,政治上的紧张因素尚未影响到双边贸易的发展,但如果普京的策略与西方发生更直接的冲突,一切就不好说了。
对于俄罗斯和普京总统而言,2006年本应精彩之极:这个在其他成员国面前一直忍气吞声的国家1月1日从英国手中接过了接力棒,首次担任八国集团(G8)轮值主席国,G8首脑峰会7月份将在普京的故乡圣彼得堡举行,而这个聚集了全球最富裕国家的会议将由普京为之定下基调;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轮值主席法赫德刚刚上门拜访,辩明双方在石油领域是友非敌,而随着国际油价节节攀升,普京盼着石油和天然气能像魔法一样,把俄罗斯从“灰姑娘”变成G8的公主。
外交处境:质疑与挑战
由于在价格问题上争执不下,俄罗斯1月1日切断了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虽然后来恢复供气,但欧洲已经受到牵连。对此,《纽约时报》直言不讳:"(普京和俄罗斯的)2006年开了个坏头,这属于自作自受"
尽管俄罗斯对成为G8全权成员显得如此渴望,然而,英国《卫报》发出了质疑:“在这个世界上最排外的政治俱乐部里,俄罗斯能否证明自己配得上主席国这个称呼?”尽管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俄罗斯至今没有加入WTO,它的经济规模居全球第16位,其国民生产总值仅占美国的约1/20,这成为俄罗斯无法入围G8全权成员国的主要障碍。
美国《纽约时报》则直言不讳:“(普京和俄罗斯的)2006年开了个坏头,这属于自作自受。”由于在价格问题上争执不下,俄罗斯1月1日切断了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虽然后来恢复供气,但欧洲已经受到牵连。该报撰文指出,俄罗斯作为一个国际能源伙伴,其可靠性再次令人怀疑。
美联社指出:“随着普京首席经济顾问安德烈·伊拉里昂诺夫的辞职,人们对俄罗斯的担忧加剧了。”伊拉里昂诺夫最显著的贡献之一是在1997年带领俄罗斯成为G8成员。在克里姆林宫一系列打压“民主”举动后,其他G8成员国借机加重了对这个国家的质疑。伊拉里奥诺夫的辞职无疑使这种质疑变得对俄罗斯更加不利———俄罗斯面临着被撤消完全成员国身份、联合抵制圣彼得堡峰会和驱逐出发达工业国家俱乐部的压力。
在观察人士眼中,伊拉里昂诺夫的辞职并不令人惊讶,因为他早已丧失了在克林姆林宫的影响力,只是普京政府“自由主义”与“多元主义”的象征而已。“自由派”的其他成员,如俄罗斯前总理卡西亚诺夫,曾被视为克里姆林宫二号实权人物、前克里姆林宫办公厅主任亚历山大·博罗金与目前正在服刑的尤科斯公司首席执行官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等人都已经远离克里姆林宫。
纵观俄罗斯媒体的新年预言,总体认为,2006年对于俄罗斯而言,将是不平静的一年。对于普京而言,将是充满挑战的一年,而G8圣彼得堡峰会能否成功无疑是普京新年头道坎。
政要捭阖:决裂与怀柔
伊拉里昂诺夫辞职适逢俄罗斯接任G8轮值主席国,他的离开无疑令普京有些尴尬,也成了七国对他施以抨击的又一有力"罪证"。但普京不愧"见招拆招"的高手,通过邀请西方前政要加盟能源企业,极大地稀释了俄罗斯与G7之间的紧张因素
过去10年里,伊拉里昂诺夫在俄罗斯扮演了独一无二的角色:在199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他是主张对俄罗斯货币卢布进行大幅度贬值的惟一一个知名经济学家;他还对俄政府平稳建立13%的单一所得税制立下汗马功劳;普京2000年任命他为首席经济顾问,但从总统刚刚入主克里姆林宫至今,伊拉里昂诺夫一直用最直言不讳的方式阻止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尤其是在至关重要的能源产业。
这位爱批评且言词尖锐的“克里姆林宫持不同政见者”一度被冠以“俄罗斯除普京外最有权力的人”,因为据说普京参加G8峰会时,最离不开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翻译,另一个就是他。然而,伊拉里昂诺夫去年12月27日递交辞呈,并马上得到普京批准,标志着持不同政见者与克宫主人正式决裂。
伊拉里昂诺夫称自己递交辞呈的关键原因在于,他的主张与克里姆林宫实际作为渐行渐远:“在一个部分自由的国家工作是一回事,就像6年前的俄罗斯,在一个政治不再自由的国家工作是另一回事。”
这在其他七国眼中,成为普京破坏民主政治、钳制自由市场经济的重要罪证。于是乎,撤销俄罗斯的G8成员国身份、抵制圣彼得堡峰会乃至把俄罗斯逐出发达工业国家俱乐部的言论甚嚣尘上。
在G7各国中,美国国内反对俄罗斯担任轮值主席国的呼声最为强烈。早在霍多尔科夫斯基入狱时,美国国防部长助理就主张将俄罗斯踢出G8。随后,美众议院国际事务委员会指责俄朝着“违反民主”的方向发展,呼吁暂停俄G8成员资格。2005年11月,日本财务大臣谷垣祯一宣布,G7各国一致认为俄罗斯无权在G7框架内讨论世界经济问题,因为其存在许多问题,如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操控货币汇率等。
一时间,俄罗斯即使是“二等公民”的地位也险将不保。
普京没有坐以待毙,他努力把西方的政治影响力引进俄罗斯高层。
普京密友、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已经从去年12月开始正式出任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和出口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北欧天然气管道公司董事会主席,年薪高达150万欧元。接着,普京又“非正式”密会美国总统布什的密友、美国前商务部长唐纳德·埃文斯,当面提出了让埃文斯担任“俄罗斯石油”公司董事会主席的邀请。
虽然埃文斯最终拒绝了普京的盛情,但俄罗斯经济发展与贸易部副部长沙罗诺夫明确表示,欢迎外国政要在俄大公司担任要职———邀请西方政要加盟俄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当前俄罗斯能源政策的一个新特点。
普京看中的是施罗德和埃文斯在欧美乃至世界政坛高层积累的政治资本以及协调复杂国际事务的高超能力,有助于协调俄欧和俄美这两组对俄来说至关重要的双边关系。另一方面,“尤科斯”事件后,西方对俄的疑虑上升,一度放慢了对俄投资的步伐。邀请和西方政界、商界关系密切的人士加盟俄能源企业,将使俄罗斯在海外投资者中获得更高的信誉,并向国际市场发出强烈信号,证明俄油气公司正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处理经济事务,从而最大限度地弱化“尤科斯”案件的负面影响。
西方政要出任董事会主席并不能直接干涉俄方的具体经营。莫斯科经济分析和投资银行人士表示,不管这些公司人事出现怎样的变化,公司的管理权仍将牢牢控制在俄方手中。可以说,借外国政要的加盟,普京还可以堵住西方和国内部分政治力量攻击国家垄断战略产业的嘴,成为战略企业调整的最大赢家。
能源政治:追逐与博弈
新年第一天,普京暗示2006年夏天的G8圣彼得堡峰会应该把重点放在能源安全上。美联社称,这一观点反映了俄罗斯政府渴望把本国石油资源转化为政治影响力,并借此封住西方对其"民主记录"的批评。能源,是普京手中的一张王牌
在普京任期内,政府重新控制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其中包括分拆尤科斯公司并将其收归国有,该公司曾是俄罗斯全国最大最成功的私营石油企业。据统计,2003年底,俄官方对能源产业的控制只占15%,现在已经飙升到35%。俄能源政策中心主任接连在《新报》、《公报》等媒体上发表年终专评,认为普京要建石油帝国。俄各界目前正密切关注着普京在能源领域的大手笔,他们预计到2006年底,俄罗斯国有公司将占据石油产业的50%-60%。
西方媒体则普遍指责,俄罗斯政府剥夺了人们的政治自由,其中包括禁止慈善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在国内运作。在2005年的最后几天内,俄罗斯还因为天然气价格谈不拢而与乌克兰打得不可开交,甚至使出了“断气”的狠招———要知道这时候正是天寒地冻的深冬时节。
俄乌双方的艰难谈判被广泛地视为俄罗斯试图在此月乌克兰大选前,削弱该国总统尤先科的民意支持。天然气成了普京手中一把对准乌克兰的利刃。
不过,利用能源优势达到地缘政治上的目的无疑会令西方国家忧心忡忡。美国一直督促双方尽快达成和解,并希望争端仅限于“能源供应问题,而这是美国和欧洲都关注的”。普京当然心知肚明,他责备俄乌双方的谈判代表:“你们不但制造了一场能源方面的所谓危机,而且更让它看起来像两国之间的危机。这真是糟糕透了。”
在西方国家的眼里,普京政府正在变得越来越专横,这让他们进退两难。欧洲各国迫切需要从俄罗斯购买天然气和石油(欧盟目前一半以上的天然气供应来自俄罗斯)。美国和日本则希望扩大自己在俄罗斯的生意规模。迄今,政治上的紧张因素尚未影响到双边贸易的发展,但如果普京的策略与西方发生更直接的冲突时,一切就不好说了。
但普京自有道理。他认为,作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输出国和主要产油国,俄罗斯需要牢牢地控制能源产业,以确保供应安全。他在上个月的一次内部会议上说:“俄罗斯必须在能源领域内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不过,他另一方面也在想方设法地继续保持投资者的青睐,于是对于那些想从俄罗斯石油产业中分一杯羹却又不咬定控制权的外国投资者而言,克里姆林宫对能源产业的控制也能带来好消息。
2005年行将结束时,普京就签署一项法案,准许外国投资者持有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最多49%的股份。而把尤科斯公司核心资产收入囊中的“俄罗斯石油”公司正准备2006年在伦敦交易所上市发行最多30%的股票,一举筹到200亿美元。
一面将能源产业收归国有,一面有限度地向私营投资者开放国有企业,于是,普京可以比较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正在对俄罗斯经济进行市场化改革,只不过在别的地方收紧了手腕而已。
伊拉里昂诺夫对此感到极为不满,他对《时代》杂志说:“我希望俄罗斯作为G8的一员,能够成为一个发达、自由而民主的国家。”但普京试图向G8传递的似乎是另一种信息。问题在于,其他七个国家中有谁会信他?
谁在将东道主边缘化
俄罗斯多年来争取成为G8全权成员国,迄今仍没有挤进G7经济决策圈,只能列席G7财长会议;况且,俄在G8中不仅一直被边缘化,而且在G8邀请发展中大国参与后,如去年的“G8+4”,俄在某些问题上的作用甚至还不如被邀请国家
■钟禾
今年7月,俄罗斯将在圣彼得堡主办2006年的G8峰会,这也被视为俄成为G8全权成员的开端。但令普京深感尴尬的是,最近部分成员国再次开始炒作开除俄的G8成员国资格,英国首相布莱尔还越俎代庖,抢先邀请中印参加G8圣彼得堡峰会。这些都给俄首次主办G8峰会蒙上了阴影。八国集团(G8)圣彼得堡峰会能不能成功举办,成了摆在普京面前的一大难题。
事实上,经济上的“先天不足”决定了俄罗斯加入G8后底气不足。目前,俄的尴尬主要体现在:俄罗斯多年来争取成为G8全权成员国,迄今仍没有挤进G7经济决策圈,只能列席G7财长会议;况且,俄在G8中不仅一直被边缘化,而且在G8邀请发展中大国参与后,如去年的“G8+4”,俄在某些问题上的作用甚至还不如被邀请国家。
俄罗斯一直对G8奉行现实主义政策,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把“成为全权参与者”作为主要目标。但俄加入G8后却备受歧视,处境日益尴尬。从历史看,俄罗斯一直未能摆脱G8“二等公民”的地位。
1997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盛邀叶利钦以正式身份参加G7会议,这样俄就成为G8的一员。俄罗斯加入后,G8在经济问题上仍保持着7国体制,即G8之中仍有一个G7内核。这注定了俄在G8内只是一个“二等公民”,只能列席G7财长会议“听会”。目前,G8已经成为西方迫使俄加快民主进程和内部市场开放的工具。
经济实力不达标是俄成为G8全权成员国的主要障碍。按惯例,G8和G7的主席国应由同一国家担任,俄想借此机会加入G7,但G7财长会议还是回绝了俄的主办申请,决定在美国举办财长会议。西方媒体认为,这反映了G7成员国对俄推进民主和市场化进程的失望。俄媒体指出,俄仍不能参与讨论经济问题,说明俄担任G8轮值主席国只是徒有其名。
普京上台后,抓住“9·11”事件带来的机遇进行调整,使俄与西方关系急剧升温,2006年峰会主办权是G7成员国对俄的奖赏。但是,俄政治路线距离西方模式越来越远成为G7与俄保持距离的关键因素。G7认为俄已经远离了叶利钦时代的民主和自由原则,因而试图通过多方制约使俄加快西方式的民主进程和内部市场开放。
G8之外,全世界对俄罗斯的关注还集中在俄罗斯外交会不会转向。2005年,亚洲在俄罗斯整体外交格局中的地位和分量不断提升。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消息报》上撰文指出,俄罗斯奉行积极的亚洲政策是基于对亚太地区日益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前景的地缘中心这一趋势的认同。莫斯科卡耐基中心主任库钦斯在年终曾两次发表长文,提出俄罗斯外交政策2006年会不会出现“东风压倒西风”的战略调整。在不久之前举行的国际研讨会上,俄高官因担心其他国家代表指责其人权和民主问题而缺席。所有代表的发言都透露了一个信息:“10年前谁都不会怀疑俄将走向西方,但是现在的俄将走向何方则不明朗。”其实,研讨会上不和谐的声音不过是西方国家对俄一贯怀疑的逻辑延续。
外交上令人捉摸不定的同时,各界人士还发出了俄罗斯经济到底要走哪一条道路的疑问。俄专家认为,当前俄经济正处于最关键的历史时刻。俄经济学家多次指责俄经济正在从市场经济的立场上倒退。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程度越来越大。俄各界都在关注,俄罗斯经济到底会走向何方。
普京的“能源牌”在2006年仍将继续。自连任以来,普京对国内能源产业发起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并购工作。据统计,2003年底,俄官方对能源产业的控制只占15%,现在已经飙升到35%。俄各界目前正密切关注着普京在能源领域的大手笔,他们预计到2006年底,俄国有公司将占据石油产业的50%-60%。作为世界石油主要供应国之一,普京多次表示,俄将和其他产油国一道建立有效机制,以确保石油供应量,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了讨好G7,普京还要求俄在2006年担任G8轮值主席国期间将能源安全列为优先议题。
2005年,俄罗斯民意趋向出现了明显的左转回潮。《独立报》报道称,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俄民众对俄共的认可率仍然是最高的,认为苏联解体前政治体制好的已增加到了42%,这表明当前俄社会思潮是左倾的,这使得俄各界都在关注和讨论俄的发展道路是否应该向左转。与此同时,2007年议会选举和2008年总统选举问题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话题都使得2006年的俄罗斯各种政治力量如何进行分化组合变得更加变幻莫测,相互较量也将更加激烈。
2006年,对于普京而言,注定是繁忙又充满挑战的一年。
《国际金融报》(2006年01月06日第十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