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广东民营企业进化史 与国企和三资企业三分天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 16:35 南方周末

  在20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广东一直领风气之先,民营经济亦繁盛一时。但从2001年开始,江浙两省民营经济先后崛起,直逼广东的领先地位。然而这恰恰为广东民营制造业提供了产业升级之机遇,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忧患中,广东民企的进化已悄然展开

  □本报记者 徐钟

  广东民企给人什么印象?很多人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工厂林立的景象,或许还有卖场里的彩电、微波炉,年纪大一点的人甚至会想起那些花花绿绿的广式服装和以“珠江水、广东粮”闻名的各类食品、饮料。

  在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戴建中的记忆中,广东是一个制造业基地,努力地制造出商品,卖到全国各地,广货打遍全国。而浙江人则喜欢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去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经商曾一度被人称为‘过堂风’——往往开了风气,却不能长久保持,投资热点转换很快。”他评价说。在外资企业的示范作用下,广东民企在较快接受外来科技和管理的同时,容易忽略自身的创新,不如浙江人那样注重本地产品和地方品牌。

  最近,广东省正在试图改变人们的这些印象。在广东省的“

十一五”计划中,产业创新成为重点,目的就是促使广东的整体产业结构实现升级,通过高新技术来推动广东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

  事实上,这种改变的欲望在四年前就已经萌芽。从2001年开始,广东一直居全国榜首的私营企业总数、销售额和总产值数第一次分别让位于江苏和浙江。而且在新开业户数和新开业户注册资金数两项指标上也被上海赶超。

  强烈的危机感,使广东省四年来一直在努力促成民营经济的更新换代。

  从何处来

  现在已经很难追溯广东民营经济最初是如何诞生的。人们能记起的,只是广东到处都是侨乡,有着去海外打拼的传统,华侨们赚钱回来,在家乡盖起了留存至今的一座座碉楼。

  广东民营经济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源于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特殊政策和毗邻港澳的有利位置,广东承接了东亚地区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迁移。

  两次产业迁移分别发生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前者是香港制造业大批内迁,珠江三角洲借助至少790亿美元的港资推动,发展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实现了初步工业化;后者是台湾IT产业的迁移,这一次的迁移使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惠州发展成为外向型的资讯产品加工和制造基地。

  在港台企业大举迁移到珠三角之后,为之配套的广东民营企业应运而生。但这样的机遇,也注定了这批民营企业集中于小资本、劳动密集型的小制造业。

  从1990年代开始,广东民营经济的另一支重要力量登场,那就是以“顺德模式”为代表的家电企业群落。早在几年前,广东的家电类名牌产品就有近40个,家电市场份额超过全国三分之一。TCL、康佳、创维、科龙、美的、格兰仕、万家乐,个个家喻户晓。

  但到了1990年代后期,这些民营家电企业则因全国性的家电业利润危机而引发了一系列并发症,一批明星企业相继“出事”,如爱多、小霸王。究其原因,是这些民企缺乏核心

竞争力、忽视研发投入。面对竞争,除价格战外,别无他策。

  而对于更多的民营企业来说,随着国内外竞争的加剧以及不断提高的技术和贸易壁垒挑战,其赖以成功的以OEM(代工)合作、低成本导向和出口导向为主的竞争优势,已转瞬间丧失,甚至成为其拖累。

  不久前,马北北刚刚关掉他四十几人的工厂,暂时成为一名职业经理人。他的原公司在中山市张家边,为广东金正电子集团供应线路模块。电子行业是个健忘的行业,马北北目睹过无数个企业一夜间冒出,又一夜间倒下:“小企业很难做。从做收录机、VCD、DVD、复读机,到现在转做MP3、MP4以及电磁炉,产业不停在变,如果转向不及时,就会被抛出界外。”

  马北北有个朋友现在做MP3。MP3制造的门槛极低,为避免重蹈类似DVD恶性竞争覆辙,马北北的朋友已把目光投向MP4。“不出一年,将是MP4的天下,那些已经上马MP3的企业又会大面积消失。”马北北说。

  在珠三角,曾有数以万家的以加工服务为主要模式的小型企业,它们规模小,管理水平差,质量意识欠缺,缺乏技术实力,缺乏长远规划。“进入门槛和产品附加值都很低,容易被其他人模仿。”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王臖说。

  广东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也引起了政府和研究机构的关注。广东省社科院新近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广东相当部分民企寿命不长,其年淘汰率高达10%。淘汰率高企的原因就是多数民营企业相互竞争、没有自己的品牌,甚至没有自己的市场,导致一些企业做不大、做不长。

  往何处去

  1993年,广州五山华工科技街一间十多平米的简陋商铺里,搬进来4个衣着随意的人。

  很多人误以为他们开的是搬运公司,因为有人看见他们四人在火车站内,一晚把60吨货物扛上火车。其实当时他们这么做只是想省下120元的搬运费。

  12年后,这间专门生产改性塑料的小公司一跃成为中国改性塑料行业最大的研发和产业化基地———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总资产已滚动到19个亿。

  金发在广东民营企业界绝对算作“弄潮儿”———身为第二产业却没有污染;在能源紧张的华南,它又是节能企业;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广东民企中,它是技术性高增长企业,在小狗经济群中,它又早先一步成为龙头企业。

  金发的成功代表了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良好的方向。

  广东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民营科技型企业,而这也似乎标志着以往随处可见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据广东省科技厅透露,2004年,广东的高新技术产品整体产值突破了8300个亿,比上年增长约28%,占到了全省工业总产值约25%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630亿美元,占全国的40%,继续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民营科技经济规模增长迅猛。广东的民营科技企业已达6500家,这些科技民企2004年的技工贸总收入超过2500亿元。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民企有400多家,比2003年增加了120家。科技民企已成为广东高科技产业加速发展的主力军,全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数,科技民企都占到了一半以上。

  在去年广东省社科院出版的《民营经济发展蓝皮书》中提到,广东的民营经济产业集聚效益非常明显,以专业镇为龙头的产业集群正从广东珠三角地区向东西两翼扩展,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形式。以珠江两岸为例,分别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走廊和电器机械产业集群———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主体,经济规模近4000亿元,集群规模全国最大。西岸则以佛山、中山、江门、珠海、广州为主,经济规模1300多亿元。

  在此基础上,广东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已经把眼光投向国际市场。以深圳华为为例,这家企业海外业务每年以接近100%的速度增长,仅2005年上半年海外销售额就达24.7亿美元,占销售总额的62%。

  很多人曾经担心,1990年代中后期的外资北上浪潮造就了长三角,会不会意味着“珠三角经济引擎减速”,但事实上,这样的变化正给珠三角提供了产业升级的良机。

  事实上,广东经济也并没有停滞。最近,就在国家统计局公布新的全国GDP总量后,广东省统计局也随即公布了调整后的2004年广东省GDP数据——18864.62亿元。按照调整后的新基数,广东省2005年GDP将第一个跨越2万亿元,有望达到2.15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一。这也是2001年广东省首次突破GDP1万亿元大关后,短短4年实现翻番,比原来预计提前一年。

  “生产要素在流动,是经济一体化后不可避免的现象。”浙江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史晋川说,“劳动力、土地价格等生产要素上涨,促使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当地政府应顺势而为,不应强留,应视为是产业升级的动力。”

  广东率先提出的“泛珠三角”战略构想正与此意一致。在这样的合作框架下,广东可以将已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迁移,同时吸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进入,形成区域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正如香港制造业1980年代内迁广东,并没有导致香港经济塌陷,“反而升级为亚洲的物业流转中心、金融服务、科技研发中心。”广东社科院企业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所所长林平凡说,“广东也正面临着同样的机遇。”

  除了吸引外来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外,广东省也正致力于为“内源型”的民营经济创造发育成长的条件。

  早在2003年,广东就设立了省中小企业局,并出台新一届省委、省政府的第一个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在这一决定中,民营科技企业被列为广东重点扶持的四类民营企业之首。

  在那一年的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着重指出:以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和农产品加工型企业为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

  在经营领域、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人才吸纳、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对外交流、做强做大等方面,政府为民企做了细致的制度的安排。同时承诺5年内,省财政将拿出共20亿元扶持民营经济发展。

  在民营企业融资方面,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2002年底这种担保服务机构还仅18家,而浙江已超200家。但到2005年6月,广东已有正常运作的担保机构112家,注册资本金90.2亿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累计担保总额429.1亿元,这种发展速度超过其他任何省份。

  去年,广东民企数量再度跃居全国榜首。预计200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将突破60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的38%,与国企、三资企业三分天下。

  在去年3月的一次民企表彰会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欧广源称,要加快广东民营经济发展,力争五至七年,使广东民营经济由“三分天下”发展成“半壁江山”。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12,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