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新浪财经嘉宾聊天室 > 正文
 

环球企业家总经理和执行主编做客新浪聊天实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5日 11:43 新浪财经
环球企业家总经理和执行主编做客新浪聊天实录

《环球企业家》杂志社董事总经理陈婷(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环球企业家总经理和执行主编做客新浪聊天实录

《环球企业家》杂志社执行主编杨福(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视频:《环球企业家》总经理和执行主编做客新浪

  2006年1月5日10:30-11:30,新浪网邀请《环球企业家》杂志社董事总经理陈婷、《环球企业家》杂志社执行主编杨福做客嘉宾聊天室,谈《环球企业家》的定位、变革并与网友进行交流。以下为聊天实录:

  主持人马骧:各位新浪网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你们光临新浪嘉宾聊天室,我是主持人马骧。今天请到两位嘉宾,给大家介绍一下,一位是《环球企业家》的董事总经理陈婷女士,另外一位是《环球企业家》执行主编杨福先生。两位嘉宾都来自同一个杂志《环球企业家》,先请陈女士介绍一下您自己和您手中拿的杂志。

  陈婷:我叫陈婷,是《环球企业家》的董事总经理,《环球企业家》这本杂志我们定位叫“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我们一直是以国际视野的专业精神来操作这本杂志的,这本杂志运作已经有12年的时间。

  主持人马骧:《环球企业家》从名字上可以看出杂志的主要内容是讲企业家的,而且不只是中国大陆的,或者是不仅仅限于大中华区的企业家。执行主编杨福先生,在您看来这是一本面对什么样消费群体的杂志?

  杨福:我相信所有的同行,尤其像我们这样的,以企业及企业家为报道对象的杂志,会宣称自己的目标读者或者理想读者是商业精英群体,有的可能把商界包含进来,我们在这点上和他们追求的是同样的目标,我觉得我们更多的特色还是和我们这个杂志的名字是密切相关的,就是说因为叫《环球企业家》,所以我们的很大一部分受众是跟国际化相关的群体,最典型的、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在华跨国公司,这是非常庞大的、越来越主流的一个商业群体。另外就是中国最具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家群体,也是我们争取的对象。

  主持人马骧:我听明白了,这样的争取对象和我这样的从业者没有太大关系。

  杨福:也不是这样说,杂志有最核心的、最想影响的人,就是我们说的有国际化视野的人。在企业这层已经做到了很大规模,已经有了国际化的动作,这是我们当然的关注对象,但是对准备进行国际化,我们认为是具备全球化视野,不是一味强调中国本土特色的这样的群体也是我们努力去影响的一个对象。

  陈婷:我补充一下,不但有关系,而且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是非常国际化的国家了,新浪网我们谁都知道,它是一个有着国际背景的企业,在这家企业工作的每一位员工,尤其是中高层的管理者,公司要求他有国际化的思维方式,这样的人群也是我们需要聚焦和直接要关注的人群,肯定就包括你了。

  主持人马骧:我会多多拜读。刚才我看了一下介绍的资料,陈婷你进《环球企业家》多少年了?

  陈婷:两年的时间,还差一个月两年。

  主持人马骧:现在你对手中这本杂志的感情怎样?

  陈婷:感情非常深厚,因为这两年来,我们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是由我跟杨主编一起来推动的,所以说我们点点滴滴的变化,无论大家看到的内容上的变化,数字上的变化,都倾注了我的心血,我看它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

  主持人马骧: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先从两年前先说起,你刚刚进入《环球企业家》的时候,两年前这本杂志是什么样子?

  陈婷:两年前这本杂志应该说它是比较好的杂志,不足就是对自己的定位还不是特别的清楚,当时我们杨主编已经在做编辑总监,主要负责内容方面。当时这个杂志我之所以进去,就是因为我觉得这个杂志的品相非常的吸引我,所以我去了,思维方式也比较国际化,在我的职业生涯里面我需要跨越这一步,上一个台阶,所以我选择了它。它也有不足,当时还没有特别清晰将自己的定位描述清楚,我从哪里来,我大概要影响什么样的人群,当时其实是我们的采编团队已经在做这个事情,但是没有把它说出来,我去了以后,因为我自己的在我过去的职业生涯里面,比较见长做推广,这个可能很多网友朋友也知道,我觉得这么好的一个东西为什么不把它说出来呢?我去了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跟大家一起,把我们的定位说的更清楚,然后把我们要影响的人群说的更清楚。

    我们的定位就是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这是我们的使命,在此之前,我们杨主编在做这个杂志的时候,我没去之前,已经在关注在华的跨国公司,没有说的特别清楚,也没有喊出这样的一个口号,当时有一个顾虑就觉得做国际化可能会离现实远一点,那个时候,中国的国际化还不是特别的主流,但是我们觉得我们的运气也比较好,这两年,中国的国际化步伐越来越快,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必须跟国际接轨才能够在中国生存,我们正好顺应了这个潮流,这个也为我们这两年赢得了很多的客户、朋友和读者。

  主持人马骧:问一下杨主编,现在在中国市面上我们能见到的几本企业家类的杂志,刚才我们说的这个定位是不是我们最鲜明的特点呢?

  杨福:我想应该是。以企业家为报道对象的可能不只是三本,在2001年媒体投资热时更多,我记得当时可能有十几本。这几年是一个竞争格局越来越明晰这样的过程,可能你能见到的越来越少。就说以前那些,我们和其他杂志相比,首先我觉得从名字上能看出来一个明显的区别,比如说有的可能是更多的关注本土企业,有的可能是强调亚洲特色,总之都是把中国特色或者是亚洲特色,当做他主要关注的一个方向。我们在这点上,可能是有点泛民族主义的,我们不是像其他那样,一味的强调中国特色,我们名字叫《环球企业家》,我们的口号打在我们杂志的封面上,“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从名字上直接。另外从具体的报道对象来讲,也和其他的同行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我们的报道我刚才和你说是两大群体,一个是跨国公司,全球知名企业在中国的本土化,另外一个是中国的企业走出去,是国际化的两个方向,所以我们很多的报道都是围绕这样两个群体来做。有的杂志可能就只关注中国企业或跨国公司一个群体。其实我认为我们是越来越主流,因为加入WTO到现在2006年已经是第5年了,越来越开放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肯定会越来越显著。这是我们一直在关注,我认为其他同行很少关注的一个领域。

  另一方面对中国的领先企业,在国际化这个方面领先的企业,也是我们非常重点的关注对象,我们虽然叫《环球企业家》,但是我们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也走在了同行的前头,就像陈婷刚才说的,我们在2003年开始旗帜鲜明地把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作为我们的一个定位的方向的时候,那个时候,大家普遍觉得企业界也好,或者是我们的同行都觉得,国际化离中国还是很遥远的事情,可是大家从2004年开始,中国的一大批领先企业像联想、中海油,TCL已经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国际化,无论成败,已经是国际化。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是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我们是在这个之前,这个成了明显的潮流之前,我们就已经关注这个趋势,同行都没有动作。我们在这一行的先发优势,虽然同行也在关注,但是我们的优势已经确立了。

  陈婷:单从定位上面,旗帜鲜明提出国际化这个口号,把国际化的理念渗透在经营管理、采编每一个环节,目前我们应该是唯一一家。

  主持人马骧:走在前面取得了有利的位置,走的时候困难也不少,尤其是当初的时候,一开始把这个定位定下来,碰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杨福:最早还是刚才我说的那点,大家认为这是很遥远的事情,你想哪有比这个更残酷的一个事情呢,你去推动一个东西,先知先萌的肯定是少数,就像联想,我以前跟过联想很多年,我想很多跟过联想的记者都会有这样的感想,随着戴尔这样的企业在中国长驱直入,很多人做梦都不会想到,联想会去买IBM的PC业务,我们刚开始做的比较辛苦,那时候还是热衷宣传我在中国的特色,我在中国的特征,其实是和国际化有一点是背道而驰的,但是我们没有放弃,我们即便是在2003年可能是我们无论是内容上,或者是经营上都是比较艰难的爬坡的过程,那时候也会觉得那么辛苦做这样的理念值不值得,我完全可以设计很多讨人眼球的来拉近距离,为什么做大家都认为很遥远的事情呢。我们在2004年发现,这个问题虽然我们坚持有很大的困难在里头,最大的困难我觉得被历史解决了,我们的努力是一方面,企业已经开始行动了,国际化已经成为了越来越热门的一个话题,是市场在推着,这个最大的困难是市场给解决的。

  陈婷:杨主任讲的主要是外部的困难,面对外部的困难,他讲了很多,我们要耐得住寂寞来坚持你坚持的东西,这个对一个媒体来说是非常难做到的,大家回溯到2003年左右,我们当时做的东西跟现在差不多,基本上理念就是说方向都是已经定位的,但是外界对《环球企业家》提及率是蛮低的,大家关注是德隆、科龙这样的企业,你想你也一定认为是很遥远的事情,大家觉得离我很远,但是到了现在,06年,已经非常近了,他们就在我们的家门口,我们也要到他们的家门口,这是外部的一个困难。

  我想补充一点内部的困难,你要倡导,国际化是一个很高的一个门槛,不是就这三个字这么简单,需要你员工整个采编队伍的国际化,比如说最简单的,你是不是懂外语,是不是能够看懂英文网站,这个是最基本的一个素质要求,在很多媒体,这一点我觉得也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做到了,以我们杨主编为首的采编队伍,在他们的办公室,陈列更多的可能不是中国的某些杂志,当然我们直接的竞争对手也会做很详细的分析,我们倡导的就是说我们要照最好的葫芦来画瓢,放的是真正有名的外刊,我们每天要研究的也是这些外刊,整个采编队伍,以杨主编为首的经营团队,基本上每个人起码要懂一国语言,这也是我们这两年在塑造采编团队里面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语言这一关过不了,还讲什么国际化,不是瞎说吗。这个是人的国际化。

  另外一个是思维方式的国际化,我们这本杂志做了十多年了,我们有了已经形成的思维习惯,要想把它改变的非常国际化,非常的职业,能够顺应当今的世界的变化,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我觉得比较欣慰的是我们整个团队比较年轻,年轻人接受新事物比中老年人容易一些,这也是我们过去两年为什么取得很大成绩的重要的原因。

  还有一个行为方式的国际化,就是比较具体了,比方说每天工作的习惯,拜访客户的习惯,你跟采访对象打交道的习惯,这一切是不是跟你倡导的这种理念符合,就是说把你这种思维方式,把国际化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思维方式里面,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杨主编讲到一点,坚持是非常重要的,无论面对外部的市场压力,还是面对内部的变革,如果你坚持,而且你在坚持之前,确认你坚持的东西是正确的,最后上帝一定会回报你。

  主持人马骧:已经看到回报了。

  陈婷:对。

  主持人马骧:我想任何变革,大到国家的变革,或者是人类的变革,小到一本杂志的变革都是非常不容易,除了领军人的坚持,和我们面对困难的坚持之外,具体到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不容易,2000年到现在,采编人员替换大不大?流动大不大?

  陈婷:这是比较小的,这个杨主编最有发言权。

  杨福:大家都知道,媒体是流动性很强的行业,大家通常用“躁动”这个词来描述这个行业,大家通常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最基础的记者层面,流动率大概保持在20%,但是说我们的骨干核心这个层次,现有的我们的采编力量的核心,大多是从2001年、2002年、2003年,我们这个变革之前的就已经参与这到本杂志,他们现在仍然是这本杂志的核心骨干。这个变化,陈婷所讲的那些变化,我们不是靠大规模的人的变化来实现的,人员的洗盘来实现的,是通过自我的调整来实现的。

  主持人马骧:我问的这个问题网友很关心。

  网友:中国财经类期刊,目前在整个媒体业的收入是什么位置,水平怎么样?

  主持人马骧:这个可以回答吗?

  陈婷:可以回答,我们的水平应该是中等水平以上,这个刚刚做过调查。我们欢迎优秀的同仁加盟,我们提出我们会提供相对有竞争力的薪水,更重要的就是说我们有一个理念,团队协作,同仁办刊,所以在我们杂志内部,我的称谓包括杨主编的称谓,大家很少说陈总和杨总,基本上都是陈婷和杨福。还有一个我们不会论资排辈,不管你是新来的还是什么,他们会在这个事业的成长中间感到我是重要一分子,而不是辛苦努力半天,所有的光环都在陈婷和杨福的身上。

  主持人马骧:除了平等的感觉和团队的建设之外,基本的要求是怎么样的?如果想进入《环球企业家》工作的话?

  杨福:我想我的用人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是以聪明为定义,聪明的孩子最喜欢,可是后来你可能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发现,光聪明是不够的,尤其是像我们这样一个理念的这种坚持,是需要陈婷刚才讲了好多要素,行为要素上的,思维观念上的,其实是一个挑战挺高的,门槛很高的,我现在已经非常明确的一个,首先一个必须是勤奋,就是说我们基本上相信,所谓的聪明其实最终并不是说一看你就是天才,而是你对一个事情的悟性,在这点上,只要有意识强化、训练,在悟性层次上都能达到某种程度,勤奋来讲,虽然这可能是你从小学时候就知道的近于常识的价值观,我觉得是在工作当中,尤其在媒体这个行业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品质。大家无非是码字,这个码字众多年尤其是网络的兴起之后,这行业流行剪刀加粘贴,这是我们的深恶痛绝的,只有一个勤奋,对自己要求严和对他人要求严。

  再有一个是有语言基础,陈婷刚才讲的我们既然是倡导国际化,最基础的门槛,语言这个门槛可能是所有的中国企业,要拥抱国际化都面临第一个最基础的问题,这是一点。

  另外我想就是一个开放的胸襟,开放的心态,这也是非常难,虽然说起来很容易,新闻这个行业我一直认为门槛比较低,转型成本比较低,似乎人人都可以当记者,但是写作是有规律的,5个W给一个问题都回答了,按照一定的倒金字塔结构也好,还是正金字塔结构也好,似乎很容易,只要你对文字有一点点自信都可以做的行业,也就是因为这样,我这么多年来看到的,很多记者、编辑,可能入行两到三年后,有了一定的资源积累,无论在哪个圈子有了小小的名气之后,很容易故步自封,他们就停止学习,进步,价值观变得非常的封闭,这是我这么多年最深刻的体会。似乎每一个杂志,大公司都讲统一的价值观,统一的企业文化,但是在媒体工作,媒体单位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的报纸和杂志,这些人统一起来是不容易的。另外一个就是因为大家很容易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观,这个东西并不是国际的一流的新闻理念,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就开始划地为牢,这样给管理者本身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然后你会发现,你很多精力都用来统一这个价值观。而在我认为可能在西方媒体,这可能都是接近于常识的一个东西,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新闻媒体,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定位是我们要确立的,这些接近于常识的东西在中国犯了很多年了,我觉得在媒体中是非常常见的,和而不同,没有这样的文化氛围在这里头。我们很幸运在这一点上,在这个价值观上已经做到了统一。

  陈婷:技术层面的要求,你做的高端杂志,要求你有语言,有财经的知识,新闻的知识和对传媒的理解,这个要求跟其他的媒体差不多,杨主编刚才讲了很多,我们可能三句话,要求你是真诚做人,勤奋做事,心态健康,这三句话说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能做到是非常难的,我这几年在《环球企业家》做管理,我最后到去年年底,05年年底,今年元旦的时候,我写日记的时候,我只想写这三句话。如果每一个员工都有这样的认识,我们所谓的理想,我们想描绘的蓝图实现起来就困难小很多。

  杨福:我再补充一下,我把刚才说的具体化一点。说的更白一点,可能这个行业的特质尤其一开始你刚才说的高流动性,似乎人人都可以,人人都可以办一本新的杂志,人人都可以当主编。

  陈婷:最好的时代,也是最混乱的时代。

  杨福:人人都可以负责这个杂志的运营,感觉充满了机会,可能干了几年之后,不能满足于现状了,开始对头衔很在意,开始对所谓的这个平台就不能容纳它了,很多我们的同行都去美国考察,不用考察都能明白的事实,在西方,尤其像我们的这样的商业媒体,有的人可能做了几十年,仍然是一个记者,我们在内部培训的时候,经常提到《财富》非常有名的记者,是巴菲特的好朋友,叫罗密斯,《财富》做75年特刊的时候,他已经在《财富》工作了51年。有差不多十几年都是在做最基础的助理,但是没有机会去当记者,然后是熬了十几年才可以去,当时可能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她是一个老太太,到了十几年之后终于可以去当记者,一直到51年,她在《财富》仍然是一个记者,她没有当成主编,但是她享有的荣誉,这个地位,《财富》的主编据说已经换了第7个了,《财富》的主编可能没有人记住,但是像这样的记者是同行,业界都会记住的,一提起来都会很敬重和尊重。像这样的,她把记者这两个字看作值得去奋斗一生,我认为在国内有这样想法的人还是太少了。这个听起来可能是有一点打压年轻人的热情,我觉我们的人如果要追求国际化,这是必须在观念上就应该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

  陈婷:可以告诉网友,如果有这样崇高理想的人我们是欢迎的。

  主持人马骧:做到我们说的那点,我深刻感觉到了很不容易,确实不容易,也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两位现在应该是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

  陈婷:那当然。

  主持人马骧:而且是不管碰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言放弃的人?

  陈婷:对。

  主持人马骧:现在态势不错,已经处于比较有利的位置,因为你们走在前面了,预计比如说06年,还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们怎么去面对新的一年?

  陈婷: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一些数字,2005年大家看作是平面媒体的拐点年,大部分的平面媒体的从业人员都有一种相对比较黯淡或者是稍微消极的状态,就是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这一年,我们有一点点很奇怪,有点逆势而上的势头,大概经营的增长比例,业界增长比例是56%,而且这一年我们成功通过了BPA的认证,我们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等等一系列05年年初确定的一系列目标,当时做分析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的困难,因为市场在变化,像新浪这样的媒体越来越强大,会给我们很大的压力,但是很奇怪的是到了年底,我们居然交了一份,我们董事会都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份答卷,或者是最满意的一个业绩报告,包括内容的影响力,我们一直寻求的突破,在05年5月号实现的,封面人物都是我们记者面对面采访的,过去由于一些原因,很多是编译的,但是现在读者都看到了我们的变化,这里面付出的艰辛,杨主编讲的理念,正是在这个理念上他带领整个采编团队实现的。

  我们的经营理念,都是用数字来说话,没有数字,所有的说话都是错误的,有了数字,所有的说话都是正确的,在05年有很多的困难,你确立了这个方向就不会有太大的错误,你坚持,在你工作的每一天,在技术层面,我们内部叫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就是说你把你这种方向渗透,或者说你这种目标或者是压力分解在工作每一天,最后这个答卷一定不会太差,除非是天灾人祸,到了06年了,我一直说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到了06年,我们一直觉得今年可以好好过一个年,昨天跟杨主编一起聊未来的竞争,未来的挑战,我们面临的变化,我觉得看来这个年不是很轻松的。

  我们过去在讲到我们的竞争对手的时候,《财经》可能是竞争对手,《中国企业家》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财富》,《福布斯》几大刊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一数也就是四五家,没关系,找一个属于我们的方向,我们就做国际化,就打两张牌,国际化和创业,我们就OK了。其他的没有这个优势,面对读者的时候,可以滔滔讲半天我们的优势,可以说服读者,到了06年这个变化了,在想到竞争对手的,不能只想到6、7家,还要想新浪、搜狐,包括拥有海量客户的金融公司,像招商银行也开始办财富杂志等等,想争夺高端人群的人越来越多,过去是3、4家,现在可能是十几家,甚至更多,外部的变化必须要重视的,如果你再关起门来说我是NO.1,肯定要被淘汰的。

  在这一两年的辛苦之后,在机制建设上面,包括团队上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刚才讲了我们的采编团队和销售队伍,销售队伍在这个传媒里面,人才比较少的一个环节,我们非常自豪地说,我们通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建立了一套培养优秀销售队伍的体系,而不是说我挖了几个名销售来做。那么有这些比方说采编、销售,包括我内部管理的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的话,我们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所以06年,我们再结合内外部的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也会有一系列的新的举措,来应对这种变化。这种新的举措有内容方面的,也有经营方面的,也有其他管理方面的,内容方面的我还是想请杨主编来讲一下,06年我们可能发生的变化,或者说正在发生的变化。

  杨福:其实是一个不变的东西,就是说我们还会仍然夯实我们的定位,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还会围绕这个东西做很多的报道、策划,就像在05年所做的那样,去与世界级的,我们所定位所应该自然涵概的世界级企业,世界级企业家,直接对话的这样的能力,这是我们要加强的。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现在还是一本月刊,我们想给大家提供更多的东西,过去一年12次见面机会,我们在06年谋求不一定是主刊的形式,可能是增刊的形式谋求跟读者更多见面的机会,我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惊喜,不仅仅是12本杂志。这是一个变化。

  另外一个我们拥抱网络的挑战与机会,大家也都知道,目前一般意义上的平面媒体的所谓的网络版,就是电子化的一个概念,只是内容的一个电子化,但是在大家谈的很热烈的WEB2.0时代,一个纸质媒体的网络版,应该是中国的,在国外我们已经看到了非常成熟的例子,像福布斯,它的网络版的广告收入已经超过纸质版,这都是非常明显的变化。像很早的华尔街日报实现了网络版的盈利,福布斯他的网络已经超过了纸质版,也是非常惊人的变化,在中国没有一家媒体做到这一点,但是我们想这样做。我们在06年会明显和过去相比,加大对我们杂志网络版的投入,无论是在内容上也是经营上。

  陈婷:我们的网络版也会像新浪的财经一样好,新浪财经就是我们的葫芦,我们会照着这个葫芦画瓢。我们06年会看到我们的子刊,我们正刊主要做这个阶层如何做生意,讲我们的商业故事,但是我们生活方式,子刊会讲他们的生活,讲他们八小时之外,他们怎么享受豪华油轮,怎么度假,打高尔夫,是什么东西推动他在商业上不断成就自我,一定是来自工作之外的东西,06年我们会做四期这样的子刊。网络版杨主编已经讲了,我就不补充了。

  还有一个新的变化,就是说我们过去两年,大家也知道《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环球企业家》大讲堂,我们的经营论坛等等,我们也做了一系列的活动,过去两年我们对我们自己做的活动基本的定位,要整合杂志社内外部的资源,杂志品牌的价值最大化,我们给它的定位,为我们这个杂志,为我这个公司来做推广,06年我们因为有两年多的积累,这些产品,活动产品、会议产品,会产品化、系列化、市场化来运作,目前这个运作已经开始,我们在组织架构上,已经搭建成功,就从这个月今天下午,我们新的征程已经要开始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也是我们这两年多来,一直倡导的顾问式销售,这个概念它的难度跟国际化的难度是一样的,甚至更难,就是说让你的销售人员,帮你的受众,帮你的客户做他的顾问,对你的销售人员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我们也做了两年的培训和整合,也具备了一些基础,我们就是要打造一支销售铁军,更重要的是建造一个培养销售人才的体系,我觉得目前我非常自信地说,我这个体系已经基本成型,06年我们要更加精耕细作,会在市场上继续保持我们的上升地位。谢谢。

  主持人马骧:新的一年来了,我们知道新的一年总是充满希望,刚才两位提到了06年的新打算,从刚才这一段时间的谈话中,我自己都受益颇多,对电脑前的网友也是这样,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环球企业家》越办越好。谢谢。

  陈婷:也谢谢各位网友关注《环球企业家》的成长。

  主持人马骧:谢谢你,各位网友,我们这一期对《环球企业家》两位老总的访谈就进行到这里,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新浪,也关注《环球企业家》,我们下期再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