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当大多数人还在享受元旦假期时,国内乳制品行业老大伊利却在呼市召开了一次经销商大会。虽然是例行的年度大会,却隐约可以嗅到2006年乳制品行业即将在二、三级市场上展开恶战的气息。
乳业面临双重压力
在经历了高速发展后,乳业市场白热化的竞争在过去的2005年演绎得淋漓尽致。有关数据显示,2002年国内市场每升纯牛奶的平均价格在5元以上,2005年已经下降到了4元左右,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资料表明,自2002年以来,全国乳制品行业的利润率差不多以每年0.7%的速度递减,2004年的行业平均利润仅为5.4%,而销售收入前10位的企业利润率甚至低于平均水平。
一方面是持续的价格战仍然压榨着乳制品企业越来越薄的利润,而另一方面在“两令”的压力下原料奶已经开始悄然回升。记者从中国奶业协会了解到,在北方的一些产奶大省,企业的收奶价格已从2005年最低的每公斤1.6元,上涨到了目前的每公斤1.8-2.3元。预计随着对复原乳监管的加强,收奶价格还将进一步上涨。
战火烧到二、三级市场
双重压力之下的乳制品行业必然会寻求新的出路。在昨天的年度经销商大会上,全面执掌伊利整整一年的潘刚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潘刚表示,去年伊利实现液态奶销售量195万吨,顺利实现了销售收入突破100亿的目标。但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限制,潘刚没有透露销售收入的具体数字。值得注意的是,潘刚提到,“截至2005年第三季度,二、三级市场为伊利贡献了20%的销售收入”。
就在去年年初,刚刚全面执掌伊利的潘刚决定开拓二、三级市场时,业内对此还有一些心存疑虑。对于伊利、蒙牛这样的全国性品牌来说,面临高昂的管理费用一直是到二、三级市场进行深耕细作的一道坎,因此二、三级市场也一直是诸多地方性品牌的天下。但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一线城市日趋饱和的人均牛奶消费量已经迫使伊利、蒙牛等大品牌不得不向下扩张。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北京等大城市每年的人均牛奶消费量已经达到了50公斤左右,以上海为例,当地每年的人均牛奶消费已达200元,增长空间已不大,而目前我国每年的人均牛奶消费量仅为14公斤,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商报记者 蔡元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