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评论 > 正文
 

反思迫不得已的股市改革 期望早恢复晴雨表功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3日 10:29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苏培科

  “十五”期间,中国经济亮点不断,GDP屡创新高,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中国股市却背道而驰、屡创新低,低迷不堪的市场不但套牢了千千万万的投资者,同时也拖累了中国经济的步伐,打破了“晴雨表”的市场自然规律。这让管理层极为尴尬,因而谋求改革之最佳路径是必然选择。

  认真反思中国证券市场体制改革的每一步,会不难发现其痛定思变其实是一场被动的、迫不得已的改革。

  反思迫不得已的股市改革

  在“十五”之前,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政策市,每次行情的背后都有政策保驾护航的踪影,在这个期间,股市上上下下都处于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沾沾自喜曾为国有企业解困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起的巨大作用,让市场经济、股份制、契约、交易等制度在这里生根发芽,但是对于先天不良的症状并未有明显的觉察。

  直到2001年6月份股市开始大跌之后,政策市、历史遗留问题和各种症状都反应了出来,从而让市场失去了自我调节、自由配置资源、投融资结构调整、降低交易成本等等自身职能,市场参与气氛越来越冷,以至于投资信心丧失、几乎被边缘化之时,不得不进行反思和改革。

  从而,在这场大熊市中反思、整顿、改革的中国股市,其一举一动无不牵系着世人的目光,是“十五”期间最为热门和焦点的话题之一。而萎靡的市场彻底暴露了中国股市的各种症结,从而让大反思、大讨论、痛定思变、制度变革的力度更大,改革寻求更加彻底的路径。

  可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条漫长而痛苦熊市之路上,通过被动思变来摸索出的惟一之路,体制改革。

  股市改革路径之争

  对于中国证券市场体制改革的声音,似乎并不陌生,自从1999年9月确定了国有经济要有进有退国有股也可以减持的调子之后,“国有股减持”在市场中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国有经济成份中竞争性领域,要渐渐通过股市退出。这,普遍被誉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因为在1999年之前,国有股减持是免开尊口的,国有资产流失和破坏公有制的帽子谁都戴不起。于是,“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政策为股市体制改革做出了明确的指示。

  但是,2001年6月份,当国有股市价减持的消息发出后,上证指数从2245点的历史高峰一路下滑,股市从此一蹶不振。在大盘连续暴跌的压力下,当年10月22日,国有股减持方案被暂停,中国证监会公开向全民征集国有股减持方案。

  2001年初,大盘处在历史高位垂死挣扎,国内著名的五大经济学家居然联手号召“全民炒股”,欲将泡沫疯狂地吹向极限。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先生进行了理性的反驳,质疑了“全民炒股”之说,以“赌场论”刺破了当时的非理性泡沫。从此之后,“千点论”、“推倒重来论”等有关股市的种种大讨论一发不可收拾,管理层、学界、市场、平民百姓纷纷以不同的方式加入了股市反思和大讨论之中,而这种讨论结果和氛围为认清中国股市本质做出了良好的启示作用,同时也是“十五”期间经济民主的一大亮点。

  2002年3月份以来,股市一直小步盘跌,虽然管理层不断的放出利好,但这些皮毛利好并未改变下调的颓势,股市依然乌云密布。直到2002年6月23日,停止国有股减持,引发了著名的“6.24”井喷行情,随后又见顶回落,一路低迷。

  从2003年以来,国内经济学届、市场人士多数都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共识。股权分置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必须尽快解决,而且非流通股在上市流通时应对流通股给予补偿。

  2004年2月2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九条”出台。“国九条”是中国股市十几年来,首次由最高行政机构以文件的形式提出的指导意见,内容涉及到资本市场的方方面面,承载着千千万万投资者的梦想,可以说是中国股市迄今为止规格最高、力度最大、最彻底的一次拨乱反正。

  可是,从“国九条”出台到2004年9月14日,上证指数反而却下跌了363点。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政策的落实不力。

  着手股市体制改革

  2004年底,中国经济时报在展望2005年资本市场困惑之时,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张卫星、华生、卢克群、刘梦熊和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等市场人士和机构,大家普遍的结论是在2005年股权分置毒瘤不除,股市难脱困境。

  于是,在2005年初,股权分置改革终于着手解决。

  而这一年,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中国证券市场真正的体制“改革年”。在这一年,除了各种市场化政策利好频发之外,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最为引人注目。

  因为,这是自中国股市诞生以来最重大的一次制度变迁,其作为代替国有股减持而进行全流通改革的另一种路径,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不论方法的对错和路径好坏,其里程碑的改革意义绝对不容否定。另外,在此期间以“国有资产流失”为借口来阻止改革的声音,根本没有撼动中国证券市场体制改革的浩然之势和滚滚之流。

  在这一年,除了股改之外,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创新等也都迈出了历史性的新步伐。同时,《公司法》和《证券法》的修订,让滞后于证券市场和不符合现行市场规则的法律监管条文,逐一走出了盲区,渐渐都有法可依。但是,这些制度和法律条文的改变都是迫不得已的被动改革,都是在市场游戏无法继续维继的前提下痛定思变,都是在舆论监督和市场呼吁的前提下进行,而非志于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进行主动改革。

  对于目前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很多人都将其视为中国证券市场改革的惟一之举,将体制改革的所有希望都完全寄托于此,可是对一个只将非流通股转化为流通股的结构性调整,如果寄望太多或者改革只局限于此,可能会忽略和耽误中国证券市场的全面改革。

  当然,及早解决股权分置、实施股市全流通,是股市中每一个投资者的急切期盼,这对股市的长久发展、与国际接轨来说非常关键。但股市体制改革如果忽略了投资生态环境的营造、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市场机制与游戏规则的转变、监管体制与立法本身的改善、股市综合症的治疗……痛定思变后的证券市场改革仍然缺乏彻底性。

  因此,中国证券市场的改革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全面性的改革,其改革的主要目标应顺呼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让利于民、藏富于民,从而营造一个和谐、高效、诚信的市场化环境。

  “十一五”的寄托

  对于证券市场体制改革的美好期待,我们寄希望于“十一五”。

  对于“十一五”期间中国证券市场所面临的问题和应该进行的改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远景目标规划中,作了详尽阐释:第一、股票市场层次结果单一化严重,现有的市场层次结构还不能满足国家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需求,需要建设多层次结构的资本市场;第二、市场产品结构严重失衡,不仅缺少固定收益产品,而且缺乏必要的衍生产品;第三、投资者结构极其不合理,缺少多元化、具有竞争性和互补性、拥有长期稳定资金的机构投资者。

  对于这些现实的问题和“十一五”期间的金融改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具体政策建议:要进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多渠道化解显形金融风险,扩大直接融资比例,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推动现代金融企业改革,构筑坚实的金融微观基础。并要化解证券公司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金融风险,加大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的改革,在此期间,要逐渐完善和大力发展股票市场。

  对于“十一五”期间的股市改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课题组特别强调,要充分运作决策智慧,提高决策艺术,敢于并善于制定和着手实施股市中长期遗留问题的方案。如股权分置问题和A、B股问题等,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股市的微观基础,完善证券发行制度,鼓励合规资金入市,培养一批诚信守法的专业投资者,在巩固、完善目前

中小企业板市场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非上市公司股份的柜台转让系统,改善和推进面向法人的产权交易市场。以规范多层次的股份交易制度,促进企业产权的流动。

  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议里面不难看出,中国证券市场的改革是一个多层次的改革,并非单一的股权分置改革,即使是股权分置改革结束,单一的投融资局面和市场监管、诚信等问题仍然不可避免。因此,需要进行全面性、系统性、主动性的改革,以防患于未然,造福于将来。

  这些美好的宿愿和建议,以及全面、系统的中国证券市场体制改革和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果”,只能寄托于“十一五”来实现,但若希望中国股市早点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早点恢复“晴雨表”的功能,就应该让这场体制改革来得更早、更彻底、更猛烈一些。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26,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