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高技术公司如何转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2日 09:09 中国经济时报

  ■经济随笔■史炜

  对中国高技术产业而言,转型将面临操作层面、资本层面、公司体制层面和国际竞争层面的多重压力。

  现在许多高技术公司谈转型,都在以深圳华为公司为样板。但是,每家公司在认真
分析了自身情况后就会发现,华为的模式其实是不可复制或很难复制的。笔者去年初刚刚完成一份有关华为公司的调研报告,但时隔半年,就发现报告中的一些观点出现了偏差。

  在华为的调研与分析报告中,我对华为最核心的定位是:“华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整合及创新公司,华为的成功也在于此”。然而,当我们今天研究转型问题时,不可回避地发现一个极为严肃和紧迫性的问题,这就是:如果中国的高技术公司全面提升了研发和创新能力后,公司就可以快速发展了吗?答案肯定是“不一定”。这是因为今天我们才发现,华为虽然是中国优秀的研发公司,但并不是中国最优秀的研发公司,华为之所以能获得让中国和海内外公司刮目相看的业绩,其根本原因在于华为是中国最优秀的销售公司。

  华为成功的经验就在于它能最大可能地占领市场,庞大的市场份额是华为进一步扩大研发的核心动力,也正是因为如此,华为才走到中国高技术公司的最前台,才成为每年提交数十个专利和标准的公司,正所谓“只要拥有最好的现金流就完全可以整合出一个最有实力的研发与创新公司”。在这方面,华为和微软有着相同的路径。

  由此可见,中国高技术公司的转型必然是发展方式和发展机理的转型。

  在国家新近提出的科技创新战略中,将研发分为原始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这其实仍局限在研发体系内部。作为国家战略,高技术产业要获得持续发展,不论采取何种研发体制,都要在市场上得到落实,要在市场上开花结果。除了涉及核心机密的研发项目和基础理论研究外,任何一项研究内容如果在市场上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推进体系,后续的研究是很难拓展的。同样,操作层面、资本层面、公司体制层面和国际竞争层面的多重压力只有在市场上才能解决。

  中国现在有很多好项目,市场前景也非常不错,但就是竞争不过引进技术,竞争不过海外在华的跨国公司,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研发机构在转型中缺少市场化的手段。

  我最近调研的一家高技术公司,研发出了拥有完全自主

知识产权的产品,但是在技术等级上,应属于高技术类别中的适用技术。日本和美国对于这类适用技术均采取开放式的资本运行方式,或是技术授权使用,或是上市,或是合资推广,以此尽快解决技术进入市场前期的资本瓶颈。但我所调研的这家公司在市场发展战略上采取的是:一要国家政策(因为是自主知识产权),二要技术标准(因为是中国的,不是外国的),三要绝对控股(肥水不流外人田)。如此,国家即便给予了支持政策,最多也只能是在贷款上、技术准入上给予支持,国家的支持肯定解决不了公司所需的市场发展资金,更满足不了公司进一步扩大研发所需要的资本需求。排斥外部资本,抵制与相关技术的融合,最终导致这家公司的技术产品投放市场一年后就陷入了营销资本短缺,技术网络维护能力不足,新增和补充技术跟不上市场需要,特别是在与竞争对手打资本战的时候,完全无力反击,公司的发展实际已陷于进退两难之中。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有许多,其中,许多技术产品如果单就应用水平而言,完全可以击败在华的跨国公司,但最终都夭折了。

  所以,

中国经济的转型虽然应该是结构性的转型,但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而是产业运行机理的结构性变动。对于已经完成了近30年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公司,今天,我们其实仍没有完全解释清楚“转型”真正的内涵是什么。我想,这既是我,也是业内同仁们应尽进一步认真研究的课题。

  (作者单位: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