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经济学与经济学者的现实际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 09:38 经济参考报

  时下社会上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说法,在我看来是值得怀疑的。我理解,所谓经济学帝国主义,是指经济学以它锐利的方法论工具“侵入”到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将经济学分析扩展到历史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事情的另一方面是其他社会科学借助经济学分析工具使某一论题的研究别开生面,例如法学家波斯纳用经济学的“效率”来诠释法学的“正义”,提出只有当权利和责任的配置能实现最大化收益或最小化成本才算是正义的,将正义处理成一个可证伪的、内生的、可操作的范畴。无论是经济学分析扩展到其他学科,还
是其他学科借用经济学分析工具,实际是说明了经济学的实证方法更能满足科学方法论要求,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但就

中国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学家”眼下的遭遇看,谈论经济学帝国主义似乎有些奢侈,倒是经济学殖民地更适如其份。经济学殖民地表现有三:第一,至少在中国,经济学进入门槛很低,谁都可以摇身一变成为“经济学家”;第二,各行各业都可以就一些热点经济问题甚至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经济问题(例如利率、
汇率
、资本市场、国际贸易等)作出自己的“经济分析”,并开展漫无边际的争论;第三,经济学家或经济学者不时要受到其他一些学科的专家裹胁着“大众情绪”的责难,例如最近就有一位“社会学家”指摘中国少有“真正”的经济学家。根据科学方法论,科学是人的一种有条件的认知过程。科学理论是一种公理化系统,理论语言、基本定理、对应规则应该具有统一的认识论意义。科学研究对知识背景、知识结构、理论训练有选择标准和定向标准,理论要明确、可识别、给出信息量,这就是范式要求和可证伪要求。主流经济学在方法论上接受了证伪主义和科学研究纲领(精致证伪主义),实现了所谓“研究框架的进步”,使经济学理论研究更符合公理化、体系化、逻辑化特征。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在相当程度上缺少方法和范式的通约,缺少基本陈述的约定,知识背景和理论训练缺乏一种学科的技术规定性,谁高兴了都可以在经济学领域驰骋一番,“体例”、“体系”层出不穷,研究和论述五花八门,但基本上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经济学也因此被“殖民”的五颜六色,显的散漫和杂乱。

  举例而论,目前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论题是房地产市场。有从和谐社会角度讨论房地产市场,有从居住权利角度讨论房地产市场,有从贫富差距角度讨论房地产市场。参与讨论的人群来自各行各业,各自从自己的专业背景、理论视角和利益关系出发发表言论,对房地产市场作“经济分析”。浏览一下近期报刊,分析房地产市场的话语真是无奇不有,有的论者用“掠夺社会”、“坚决打击”、“实质性侵害”的严辞;有的论者掏心掏肺地要房地产市场以满足低收入阶层的需求为己任;有的“房地产经济专家”居然用诗意盎然的语言描述房地产价格“像一匹脱僵的野马”……尤其是对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各地论者更是兴趣所致,连篇累牍地发表空对空的研究文章。其实,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也有很强的专业性,对研究工作有信息量要求和理论训练要求。如果是作经济学分析,那还需要有约束条件的分析框架。人的居住问题不单是经济性的,还是社会性的、政治性的、文化性的,可以从多种学科角度讨论。但若是房地产市场,则基本是一个经济论题,基本上要求在经济学的框架内讨论。在近期关于房地产市场的讨论中,有不少观点将低收入者能否买得起房作为房地产市场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房地产市场如果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它就有一个支付能力的进入门槛。市场经济中,要素总是往收益高的地方配置,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只要有高端需求,房地产资源就会往那儿流。成熟的房地产市场有层次结构,基本能满足高、中、低端需求。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谈不上成熟,市场缺乏细分,供给尚不能对应多层次需求结构。但即使是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市场也不可能全部满足低收入者居住需求,这就是市场失灵的表现。所以,为低收入者提供住房基本上不是一个市场问题,而是社会保障问题,是政府职能问题。房地产价格低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即使是1000元/O的价格也不能满足所有人群的需求。面对所有人群几乎是无限的改善居住需求,市场的甄别机制是支付能力。市场发现价格。当价格被发现、被决定之后,在价格面前,不论哪一阶层,有何级别,是否名流,统统不管用,只看支付能力,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平等性。只要价格不被操控,不被扭曲,它所包含的信息是最全的,它所引导的资源配置是最有效率的。不少人提出市场对支付能力低的人群不公平,要求政府将房地产市场调控成能满足低收入人群的需求。这是一相情愿。因为这样的话,供给就没有了,市场也就没有了。市场在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上确实有缺陷,但市场机制还是比任何其 他机制更公平。由于市场的甄别机制是支付能力,就会激励人们努力提高自己的支付能力,社会经济因之发展。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教义——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不自觉地增大了社会福利。当然,市场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要由政府根据条件逐步解决。在现有的条件下,政府也只有先解决重大市政工程动迁居民和特困居民的住房问题,不可能包揽所有人群的住房改善。

  在经济学框架中,市场就是市场,它天生没有特殊阶层利益取向,也不可能被“调控”成为特殊阶层利益服务,否则就不称其为市场。同样道理,在经济学框架中,财富就是财富,没有什么道德上的区别。经济学假设收入和财富积累都是合法的,在此前提下讨论收入分配问题。如果说收入和财富积累是由非法行为获致的,这就超出了经济学框架,已经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而是一个法律问题和政治问题了。经济学的框架约束是很严格的。如果把框架放松,除非理论有进步(如交易成本理论、理性预期理论、信息经济学等),经济学的解释力就会大大下降。人当然不是经济动物。人的行为是多方面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思想是复杂的。经济学只分析人的经济行为。在经济学框架中,人的经济行为基本可以处理成收益与成本的计算——价格比较。但如果横插一杠子,以人的伦理行为或宗教行为来指责经济学的功利性,甚而至于指责经济学“不讲道德”,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的“硬核”都时时受到挑战,“后院”尚且不稳,何来“帝国主义”霸气。经济学比较有活力,比较有科学性,是因为它非常注重从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汲取方法论养料。经济学主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该有作为科学的共同之处,在认识论、方法论上有统一性。正因为经济学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所以是有严格的框架约束,不可能洋洋洒洒,包打天下。同样,对经济学、经济学者的的批评也不能没有学科框架约束,不能没有一种“专业基质”的训练和“科学共同体”的话语系统、概念系统的约定,不然根本无法展开讨论,经济学界也只能“集体失语”了。在这场对经济学和经济学者的批评浪潮中,真正令人担忧的是所反映出的对社会精英阶层的蔑视和对财富的平均主义心态。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和一个现代化国家需要两个基本构件:一是有一个现代化取向的政府;二是有一个理性的知识、技术精英阶层。如果把精英阶层摧毁,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没有帮助的。另一方面,邓小平同志确立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开始了中国新一轮财富积累。但此轮财富积累又面临着平均主义

传统文化心态的冲击,鼓吹财富积累的经济学者首当其冲。经济学家的际遇可能无关紧要,但如果将尚且薄弱的财富积累冲刷掉了,剩下的会不会就是贫穷呢?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财经研究所所长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