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05:且行且珍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当一年的五十二周不期然走到最后一个星期的时候,才突然发现,2005年就要永远过去了。蓦然回首,看着一页页翻过的日历,体味着一年中发生的太多快乐与忧愁,欣慰与落寞,幸福与愤怒,别有一番滋味。感受着《五十二周》串起的这一年,心里惟有一份温暖的祝福:且行且珍惜。

  最应该珍惜的,是生命。2005年《五十二周》专栏的第一篇文章叫做《天边海啸身
边的情》,在2005年的第一个星期里,几乎世界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那里罕见的里氏8.7级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海啸,造成东南亚和南亚数个国家大量人员伤亡。截至1月4日早晨7点30分,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印度洋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已高达15万人。远在天边的海啸让许许多多中国人奉献出了自己身边的一份情,在2005年的元旦,人们用捐助海啸灾区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虽然新年第一周的话题显得颇为沉重,然而,国人对待救助海啸灾区的积极态度,却成为新年中的第一个亮点。写那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心被天灾深深刺痛了,但当时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2005年,中国人的心被“人祸”———矿难,一次次无情地蹂躏,《五十二周》也发表了多篇针对矿难的评论:《孙家湾不相信眼泪》、《治官煤勾结须亮真宝剑》、《黄金周不是太平周》、《遇难者中独少了“带头大哥》。“大年初六,中国人团圆的正月;2月14日,西方唤做情人节,在这一天,也许是巧合,在一个叫孙家湾的地方,214名矿工兄弟永远失去了与亲人团聚的机会。面对瞬间消失的那些生命,孙家湾泪飞如雨;但面对连绵

  不断的

矿难,孙家湾不会相信眼泪。”即使是10个月之后看这些文字,我的心情也异常沉重,因为在孙家湾之后,我们看到了太多矿难、太多悲剧。毫无疑问,安全生产是这一年中最黑暗的话题,面对无休止死去的矿工的生命,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有祈祷,但愿在2006年,别再有那么多悲惨的一幕上演。

  还应该珍惜的,是尊严。回眸即将成为历史的2005年,中日关系走到了一个纠缠的节点上,而在这一年中,中国人民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自己对民族尊严的捍卫和立场。从日本谋求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开始,到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两国在政府和民间层面都展开了激烈较量。在这一年的《五十二周》中,中日关系成为最被我关注的话题:《日本“争常”的不正常》、《登高望远中日关系》、《王光亚:态度反映意志和意识》、《反对日本“争常”体现民族态度》、《小泉“拜鬼”的变态选择》、《纪念日:为抗日精神而歌》、《强硬,为了纪念68年前的苦难》。在今年4月份我写下了如下文字:“如果日本政客依然一意孤行的继续做出伤害亚洲各国人民感情的事情,不但‘争常’要遭到反对,就是作为普通的世界公民,也不会赢得别国人民的尊重。也许,经济大国日本能够拿出积极‘争常’的一半积极性来正视历史、来勇敢地面对历史,就会在世界人民面前真正挺起胸膛来做人了。”而此后小泉依旧我行我素“拜鬼”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入常”的正确性。中日间的较量还要长期持续下去,而中国人民对待日本右翼政客所体现出来的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成为2005年最值得褒

  扬的亮点,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值得珍惜的宝贵气质。

  更应该珍惜的,是变革。在年初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2005:难看足球难炒股》,事实上,一年白马过隙,中国股市和中国足球依然是最令人失望的两个反面典型。“哀大莫于心死”,但人们对股市和球市表达出来的更多是冷漠的时候,变革才是惟一出路。其实,面临着变革的岂止是股市和足球,《五十二周》积极呼唤着中国各种经济领域中的深层次变革:《当“铁老大”罩上“铁布衫”》考问了铁路春运票价的怪异方程;《环保是谁家天大的事》呼吁每个公民自觉提高环保意识;《两会新风张扬政治文明》则指出:“政治文明作为一个国家进步和民主的显著标志,已经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奥凯首航刺破垄断天空》憧憬道:“刺破垄断天空的民航业可以获得真正的大发展,毕竟,与那些至今还死抱垄断大旗不放的行业相比,民航业开放的天空让人充满期待。”《超级女声的经济“阳谋”》对今年最红的娱乐节目做了经济层面的分析:“这无非是一场商业游戏,按照规则出牌的‘阳谋’而已,而‘超级女声’之于大众的‘审美疲劳’也许马上就要到了。”

  《“疑似油荒”的体制疑点》质疑了现行石油体制,并呼唤拿出真正的解决之道。《不创新,毋宁死》则讨论了中国企业要迈向更高层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变革,在2005年的每一天都在发生着。而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我们才会享受着变革带来的成果,也必然要经历着变革带来的阵痛。所以,无论是成功与否的变革,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因为,变革路上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推动社会走向更加富强的动力。

  能够记录下2005年的五十二周中最触动自己心弦的事件,是幸运的。尤其是在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星期可以回头看看的时候,我似乎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时代脉动的强弱音符。感谢我所供职的报社,可以提供给我一个思考和展示自己思考的机会;感谢我的读者们,你们也许不同意我的观点,但你们的反馈促使我不敢停止观察和思索;感谢我的编辑,她的敦促是我坚持下来的重要动力,她的修改经常成为“点睛”的那支笔。向2005年挥别,希望我们都能够且行且珍惜,2006年的五十二周也许更值得期待,让我们相约在每一个平凡或不平凡的7天里,好吗?

  (31G2)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