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若祥:中部崛起的产业优势问题及发展思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 09:08 中国经济时报 | |||||||||
■学人新论■贾若祥 中部地区的产业优势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六省,国土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2004年GDP总量为32088亿元,占全国的19.7%。中部地区的经济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可以分析区域优势产业的状况。 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熵,可以找出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并根据区位熵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Q的值越大,则专门化率也越大。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4年)中的有关数据,通过整理计算,可分别计算出中部地区以及中部各省份不同行业相对于全国同类行业的区位熵。 一般来讲,如果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5,则该产业在当地就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中部地区面临的产业问题 中部地区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煤炭采选业、有色金属采选业、黑色金属采选业等能源原材料采选业以及能源原材料的后续加工产业领域,如有色金属矿冶炼及压延业、黑色金属矿冶炼及压延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这些产业在生产过程往往存在比较普遍的高消耗、高排放特点,在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对于这些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中部地区产业特别是具有优势的能源原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严重 中部地区的能源等资源相对丰富,但近期资源新增探明储量的增长远低于开采耗竭速度,且开采速度越来越快,开采成本逐步增加,大部分资源开采已经步入中年期,有的已经步入老年期,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中部地区资源产业的持续发展。根据中国矿业年鉴统计,中部地区共有122个矿业城市(镇),其中属于中年期的92个,老年期的14个,幼年期的仅为15个。中部地区的煤炭、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资源占据很大优势,但是在长期的资源开采过程中,也造成了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致使地面塌陷逐年扩大,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部分城市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城市,甚至成了世界级的环境污染区。 比如,长期的煤炭开采,给山西省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山西省的“环境支持系统”在全国排倒数第二位。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2003年度中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头三位就是山西省的临汾市、阳泉市和大同市。 (二)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虽然在近期内由于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等产品的市场需求大,致使这些资源产业增长很快,效益不断提高,但是这些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不高。 首先,由于市场需求的拉动,促进这些资源产业超强度开发,“有水快流”的开发模式大大缩短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年限,难以为接续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留下足够的时间。据测算,大同市2001年底侏罗纪煤炭可采储量不足15亿吨,按目前的生产规模,开采年限仅能维持20年左右。资源产业不仅存在超强度开采的现象,而且开采方式十分粗放,目前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仅45%左右,其中地方乡镇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低,回采作业落后,资源回采率大部分在35%以下,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其次,企业办社会现象比较普遍,资源产业负担沉重。其中煤炭企业办社会负担一般要占到煤炭企业总支出的15%-20%。 第三,资源型产业税费负担较重,影响自身积累。资源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工业行业相比,人力及设备投入占总成本的70%以上,物耗成本却不高,能够抵扣的项目不多,同样的增值税率,相比之下,资源产业特别是采掘业企业承担的税负就较重。另外,资源型企业在缴纳各项流转税后,还要再缴纳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对资源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和水平有较大影响。再加上当前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矿区职工下岗再就业压力大,这些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不断沉淀和累积,严重影响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过分依赖资源开发的增长模式尚未转变 目前,中部地区围绕资源产业结构的调整多,发展新兴接续替代产业的步伐慢,仍属适应性产业结构调整,离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要求还有相当远的距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资源导向思维的惯性力。 二是采掘业的刚性约束力。资源采掘业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呈强刚性特征,转产十分困难,再加上负担多、包袱重、资金缺乏,致使资源产业没有能力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 三是企业缺乏转型的动力。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资源产业往往追求短期效益,缺乏从长远考虑来发展其他产业。 四是政府缺乏转型的能力。由于企业管理体制和财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资源型城市特别是县级资源型城市境内的资源企业创造的大部分税收上交上级财政,当地留成较少,资金积累微薄,致使城市政府财政紧张,无法凭借自身财力实现经济转型。 五是城市缺乏转型的魅力。资源型城市大多基础设施陈旧、环境污染较重、城市形象不佳,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如霍州、介休,道路破旧,大气污染严重,基本没有非煤产业的外来投资者。 中部地区产业发展思路 中部地区崛起,在当前一段时期内还要在很大程度上发挥能源原材料产业的优势,不断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这就需要中部地区在发展这些产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破坏以及资源枯竭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一)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相统一 近期内,资源产业仍将是拉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相统一,对于中部地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技术、政策、法制等层面的工作力度,倡导绿色生产方式,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建设节约型社会。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是中部许多资源型城市和工矿企业共同的选择并取得很大成效,湖北鄂州循环经济产值已达60亿元,古“铜都”铜陵被列为安徽清洁生产试点城市。 (二)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三)发展接续产业,推进经济转型 首先,要整合中部地区众多的资源采选业,通过提高环保标准和技术标准,提高资源开采效率,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防止超强度开发,变“有水快流”为“细水长流”,为经济转型赢得足够时间。其次,积极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业、新材料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文化等替代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引进外部的战略投资者,借力发展。 (四)建立利益补偿机制,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中部地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双基地”建设任务,但是,粮食生产和能源资源采选业处于产业链条的最上端,附加值和效益都很低,在与其他产业竞争时处于劣势地位,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又离不开这些产业,需要这些产业为国家做出贡献。因此,有必要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以促进这些产业的健康发展。要不断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形成体系,建立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此外,还要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