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研项目赛场挺热市场好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 08:03 人民网-市场报 | |||||||||
我国高校科研产品大多尚处于“自娱自乐”状态,缺乏一个促进其市场转化的有效的信息平台。多数企业存在的“短视”行为,“只同甘不共苦”,也很少能投资或直接参与高校成果的转化,这是导致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华大学王晓峰同学的科技作品FIYFIRE电子系统设计平台被作价400万元,成功地与四川龙泰金属有限公司签定了合作协议书。虽然大学生的科技成果有如此骄人的表现,却
近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成果转让签约仪式上,走出了实验室并与市场亲密接触的大学生科技作品再次遭遇尴尬。 与市场接轨高校科研创新难以承受之“重” 有中国大学生科技奥林匹克美誉的挑战杯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自举办以来,全国1000多所高校(包括港澳台数十所高校)约200多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比赛,挑战杯也一度成了我国大学生科研成果的竞技场。 与比赛的宏大规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学生参赛作品屡屡在市场上遭到冷遇(上届比赛作品仅有12项与企业签约,约占作品总数的2%),参加成果转让会的企业几乎给出了同一个答案:产品研发与市场需要脱节! 一项统计表明,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能够签约转化的不到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又只占被转化成果的30%,也就是说,高校科技成果中只有约10%能够取得较大效益。 “与理论相比,实践显得更为重要”,作为本届“挑战杯”评委会成员之一的奚广庆教授坦言,科研创新一定要与市场相结合,否则被“束之高阁”的调研报告和理论模型将很难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曾经带领复旦大学三度勇夺“挑战杯”冠军的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卢大儒教授说:“目前我国高校还不具备独立进行科研产品市场转化的能力。” 他说,高校实验室的科研功能有限,就算某产品研制成功,也只代表经过实验室这一“小试”,并不说明此产品就可以走向市场,这需要有关风险基金等资本的加入。而在我国风险基金制度还很不完善,也正因为如此,多数企业存在“短视”行为,“只同甘不共苦”,很少能投资或直接参与高校成果的转化,这是导致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不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科研重市场?重创新? “如果单纯关注科研成果转化,将有失偏颇,源头创新、自主创新意识虽然不能直接带来市场效益,但同样非常重要。如果从市场转化角度来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毫无价值吗?”卢大儒说。 他说,在国际竞争中,谁掌握了“标准”,谁就占领了“至高点”,“标准、概念的制定需要开拓创新,而这可能与市场并无太大关系”。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表示,在高校科研作品中,尤其是大学生科技作品,不应太强调市场,能推进市场当然好,但能否进入市场、能否发挥经济效益并不是科研作品优劣的唯一衡量标准。 大学生科技成果急需“补钙” 有专家表示:如果说市场是给尚处于蹒跚学步中的大学生科技成果“拐杖”,那么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加强自身的“补钙”———改革现有的应试教育模式,建立良好的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大环境。 卢大儒教授表示,现阶段我国高校有专门面向教授的科研经费,但尚未设立供学生科研创新的培养经费,往往学生有“金点子”,但就是没有资金支持。从机制建设方面看,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为了准备参加大学生科研比赛,各高校可能或多或少拨给学生少量临时性科研费用,这也许会成就一个或几个科研尖子,但从长远来看,这推动不了高校学生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形成不了鼓励学生创新的机制,从而不能使学生创新思维的‘花朵’遍地开。”卢大儒说。 王乃彦院士也表示,我国大学的招生制度一定程度上以分数为最终衡量标准,而很少考虑学生是否拥有创新能力。在我国高校招生评价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高校肯定漏掉了不少可造之材。 《市场报》(2005年12月30日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