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又一个365天弹指一挥 中国与世界风雨兼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 02:24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葛传红

  即将逝去的2005年发生了很多事,有些已经结束,有些尚在继续。

  然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如同一架相机,由于选取的焦距和角度的不同,所留下的风景也应有很大差别。可是,过去的已经无法改变,站在岁末年初
的门槛上,人们却能够以此憧憬未来的图画。为此,本报试图通过“国际十大新闻”和“国际十大人物”向你诉说“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与你一起走过不平凡的2005年。

  2005年,中国无疑是一个焦点。

  在这一年里,中美关系在摩擦中前进着。包括布什总统在内的美国政府高官密集访问中国,与中国领导人加深沟通和了解。而美国的各大主流媒体也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或开辟专栏,或封面文章,对中国方方面面的进展进行细致精准的解剖。但也有一种不健康的情绪,就是“中国威胁论”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阴影。直到下半年,这种指责的声音才逐渐削弱下去。

  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岁末之时,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却成为“中国威胁论”的最有力的鼓吹者,它的外相麻生太郎好像觉得“中日竞争论”的冲击力还不够,最后干脆直呼“中国威胁论”了。致使中日关系一跌再跌,直到谷底。

  2005年也是

抗日战争结束60周年,但日本包括小泉首相在内的政要还是一意孤行地“拜鬼”,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人们读出了这种愤怒,也意识到中日之间的和解还需要等待。

  在这一年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得到加强。4月,中印两国总理实现历史性的握手,“龙”与“象”最终共舞于世界的舞台。年底,中国还与东亚国家举行了首届东亚峰会,使人们明白构建一个亚洲版的“欧盟”并不是一个遥远的梦。

  可是,2005年,也是与中国纠纷不断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与欧盟和美国爆发了纺织品贸易争端,一度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谈判之后,才将矛盾暂时缓和,但还远未解决。这让人们深深困惑,虽然各国都信誓旦旦地宣称要“全球化”、“自由贸易”等,但反全球化和反自由贸易的呼声却一直不绝于耳。然而,2006年是中国入世协议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中国能顺利经受考验吗?

  2005年,世界的情况也并不乐观。

  欧盟宪法被否决,油价一涨再涨,

伊拉克仍旧战火纷飞,伊朗依然核危机,而灾难、恐怖和禽流感则更让人忧心,也让人无法回避(详见本报“观点版”文章)。这使人们了解到,我们生活的世界还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也许正因为如此,人类还需要去奋斗和改进。

  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时代。世界犹如好莱坞大片里的“金刚”(KingKong),除了展现好的一面,也展现糟糕的一面。一方面人类可以直上青天揽明月,美得让人无法承受;另一方面面对血腥的暴行,又让人深深叹息,感慨人性的残忍。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了荒谬和混乱,就对未来变得茫然,但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2006年人们前方的路途仍然很漫长。

  让我们伸出手,与过去告别,向未来招呼。

  之一:人民币汇率

  2005年7月21日,中国

人民银行宣布从即日起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中国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11年来紧盯美元的汇率制度由此被打破。由于中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人民币汇率问题已经跨越国界,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此次人民币汇率改革立即引来全球汇率波动和众多国家的关注及积极评价。人民币宣布升值后仅两个小时内,马来西亚也宣布该国货币林吉特升值。国际汇市上,受人民币和林吉特汇率调整的影响,亚洲货币兑美元几乎全面升值。

  此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仍对人民币升值频频施压,并期待中国采取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但中国方面顶住压力,保持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稳步实施。预计2006年,有关人民币汇率的经济博弈,还会继续进行下去。

  (本报记者魏红欣)

  之二:贸易摩擦

  2005年最具代表性的贸易摩擦当属中国与欧美之间的纺织品之争。从2005年第一天起,纺织品配额制度终止,但中国并未如想象中那样成为最大受惠国。贸易环境的复杂、入世协定书中的种种保留条款,让中国纺织品与欧美的贸易争端终于在年中爆发。尽管为了抑制本国纺织品对欧美出口的过快增长,中国曾对部分纺织品征收出口关税,但为保护本土相关行业,美国和欧盟今年先后对中国纺织和服装产品实行进口限制。

  有媒体评价说,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算得上是20多年来在中国社会反响最大的贸易争端。为此,中欧、中美之间进行了多轮贸易谈判,尤其是中美纺织品谈判,历时超过半年。最终,中国与欧美之间签署了相关协议,缓解了曾经“剑拔弩张”的氛围。

  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的抬头,令中国一再成为全球反倾销最大受害国。除纺织品争端之外,中国与其他国家在钢铁、蜂蜜、家具等领域也摩擦频发,这些无不折射出中国崛起与国际社会发生的碰撞,中国已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发时代”。

  (本报记者魏红欣)

  之三:能源博弈

  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供求关系紧张,美国墨西哥湾地区原油生产和炼油业受到飓风严重影响,加上一些地缘政治因素的推动,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一路撒野,甚至在8月份一度突破每桶70美元关口。今年底的国际油价较去年同期高出近50%。

  油价连创新高不仅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给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带来隐患,同时油价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还引发了全球加息的蔓延。尽管经过近20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全球经济抵制油价冲击的能力明显提升,但油价的持续走高不可避免地加大了经济运行成本,由此引发的通胀上升和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对各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严重冲击。

  除此之外,作为生产钢铁的原料,全球铁矿石价格也在今年上涨了75%。原材料价格飞涨,钢价却不升反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钢铁企业承受了巨大压力。为此,中国企业与国际卖家展开多次谈判,积极争夺铁矿石定价上的话语权。

  (本报记者魏红欣)

  之四:核问题

  2005年是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朝鲜半岛和平进程在2005年迈出了扎实的一步。7月26日,第四轮会谈在中断13个月后重启,9月19日,朝核问题第四轮六方会谈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共同声明文件,为最终解决朝核问题指出了方向。

  在朝核问题上,中国坚持劝和促谈,成功举办朝核问题第四轮六方会谈和第五轮会谈第一阶段会议。中国为此而付出的巨大努力,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六方会谈已经取得圆满成果。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要指望六方会谈实现朝鲜半岛和平,人们多少还得有点耐心。

  与六方斡旋的朝核问题相比,伊朗核问题同样是一个烫手的山芋。随着伊朗大选中杀出的“最亮黑马”内贾德就任伊朗总统,伊朗核危机被再度“引爆”。

  尽管这位保守派总统的铁腕与亲民作风为自己赢得民众支持,但其语出惊人的“豪气”更令美国揪心。依着内贾德的脾气,跟美国干一仗并不是不可理解。

  在伊朗核问题上,内贾德面对美国的高力强压一直毫不示弱,一副对抗到底的架势。而德、英、法三国代表欧盟向伊朗递交的解决伊朗核问题的一揽子提议,也被伊朗称为“是无法接受的”。

  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尽管在伊朗核问题上比较公正,但显然很难在美伊之间取得平衡。

  对此,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对话和协商,妥善地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内解决问题,并愿为早日解决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本报记者魏红欣)

  之五:联合国改革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官”,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005年的日子却不太好过。一起接一起的丑闻,纷纷与他扯上关系,美国更是差点将其倒下台。虽然,安南目前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但未来的联合国改革,显然是一个很难跨越的门槛。

  随着世界格局的不断演变,联合国现行的结构和体制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在联合国60华诞之际,安南信誓旦旦地表示要重振联合国雄风,最后推出的却是一份大大缩水的《成果文件草案》。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日本、德国、巴西和印度组成“四国联盟”提出决议草案,要求将安理会理事国从目前的15个扩大至25个,并增加包括以上4国在内的6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新的常任理事国与目前5个常任理事国拥有“相同的责任和义务”,其中包括拥有否决权。

  而在五大常任理事国中,除英国和法国曾表示“不热心的支持”以外,中美俄主张扩大安理会“应取得广泛共识”。总之,联合国改革还得改,但怎么改却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

  (本报记者魏红欣)

  之六:亚洲政治

  即将过去的2005年,亚洲各国的政治家们纷纷亮相,共同上演着一场又一场外交大戏。

  就在本月中旬,举世瞩目的首届东亚峰会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东亚峰会令东盟取得在东亚乃至世界前所未有的发言权以及部分主导权,这表明东亚合作小国的声音同样能得到反映。

  类似的合作在今年的亚洲政治舞台上频频上演。

  但与此不和谐的是,亚洲最大的三个经济体———中韩两国与日本之间的外交关系在今年跌入冰点。日本政治右倾化进一步加剧,首相小泉纯一郎第5次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亚洲一些国家的强烈抗议,加剧了日本与中国、韩国的“政冷”困局。

  从插手台湾问题到执意参拜靖国神社,从允许使用篡改历史的教科书到在东海油气田问题上得寸进尺,再到不顾邻国反对,执意修改宪法将“自卫队”升为“自卫军”……,日本领导人的妄自尊大、一意孤行导致“2005年的中日关系刷新了建交33年以来的最低温度(媒体言论)”。

  (本报记者魏红欣)

  之七:自然灾害

  当印度洋海啸给人类带来的创伤还未散尽,卡特里娜、南亚地震等一系列的自然灾害让我们意识到,2005年又是多灾多难的一年。

  美国经历了一个史上最狂暴的飓风夏天,其中“卡特里娜”无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她”夺去了上千人的生命,将繁华大都市变成死城,让文明社会变成无政府局面,成为美国有史以来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其带来的整体损失可能高达1500亿到2000亿美元。美国国会预算局预测,“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灾害可能将使美国今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0.5至1个百分点,还将造成大约40万人失业。

  南亚地震是人类遭遇的另一场浩劫。10月8日,南亚发生里氏7.6级地震,波及多个国家,致使超过8.7万人死亡。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称,大地震造成的损失可能高达50亿美元。自然灾害给相关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让各国意识到,在危机面前,惟有加强合作才能共渡难关。

  (本报记者魏红欣)

  之八:欧盟一体化

  2005年5月底、6月初,欧盟多个成员国对是否通过欧洲宪法公约进行了全民公决。

  然而,令这些成员国的政治精英们始料不及的是,欧宪首先在欧盟一体化的倡导者———法国遭遇滑铁卢。5月29日,法国选民通过公投拒绝接受欧盟宪法,反对人数之多、声势之大均超出人们预期。数日后,荷兰选民亦投票否决欧盟宪法。

  无奈之下,欧盟25国领导人6月16日晚紧急决定,各成员国不必在2006年11月以前完成批准《欧盟宪法条约》的程序。

  欧宪受挫,欧洲一体化进程由此遭受打击,这凸显欧盟部分国家的保守主义力量上升。作为欧盟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欧盟宪法条约》被誉为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的又一块里程碑。其接连遭遇成员国民众的否决,表明欧盟一体化进程任重道远。

  不过,欧盟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的质变,这条道路还是要继续走下去的。

  (本报记者魏红欣)

  之九:禽流感

  今年以来,主要在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发生的禽流感开始扩散到欧洲、中国、中东及美洲等世界众多国家。席卷全球的禽流感令全体地球村居民胆战心惊,给全球经济带来逾30亿美元的损失,众多国家联手应对禽流感。

  2005年秋冬之际,随着候鸟迁徙季节的来临,多个国家和地区再次传出禽流感疫情,并出现数起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的病例。一时间,全球各国政府及民众谈“禽”色变。而科学家更是断言,如果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意味着人类可能将很难躲过这场浩劫。

  面对疫情,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和各国政府都紧急行动起来:储备疫苗,封杀禽类,设立专项基金,不亦乐乎。当然,静下来的时候,人类自身还是得好好反省一下,既要以科学的应对之策和成熟的心态来应对,也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松懈大意,因为万一惹怒了大自然,后果不说谁都清楚。

  (本报记者魏红欣)

  之十:恐怖猖獗

  回首2005年,不管你愿不愿意,有一个字眼是不能回避的,那就是恐怖爆炸。因为在这一年里,接二连三的恐怖爆炸接踵而至,全球恐怖主义威胁依然没有缓解,许许多多的无辜者在无声无息中丧失了生命。

  7月7日,伦敦发生4起自杀式炸弹袭击,造成50多人死亡;7月21日,伦敦又发生4起炸弹爆炸事件,所幸只有1人受伤;7月23日,埃及发生7次连环爆炸,造成至少9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10月1日,印尼巴厘岛遭到多起炸弹爆炸袭击,26人不幸遇难,120多人受伤;10月29日,印度首都新德里市区半个小时内连续发生3起恐怖爆炸事件,至少造成61人丧生,188人受伤;11月9日晚,约旦首都安曼发生3起自杀式连环爆炸,造成至少56人死亡、300多人受伤……

  惨不忍睹的爆炸现场,血肉模糊的教训一次次证明,恐怖袭击已经非常专业化、规模化,而留给人类的思索还不止这些:为什么人类越进化,世界却越来越动荡?

  (本报记者魏红欣)

  《国际金融报》(2005年12月30日第十三版)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