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2005年云南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及问题、建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 20:55 经济参考报

  今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去年以来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空前加大、惠农政策取得显著效益的基础上,继续出台了减免农业税、加大支农资金投入等多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措施,为不断深化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机制作了有益的实践,取得实效。据统计调查,今年,云南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更加明显,农民增收步伐稳中有升,农村经济总体呈现较快发展的态势。全年粮食产量1514.93万吨,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000元,实际增长5%以上。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1050亿元,增长6%以
上,农业增加值640亿元,增长5.2%。

  一、农业生产形势喜人

  (一)冬季农业开发又有新发展

  去冬今春,省级财政继续投入3000万元的资金在全省16个州市开展冬季农业开发,全省冬季农业开发完成1442万亩,较上年增加224万亩,增长18.4%;全省冬季农业开发进展顺利,效益进一步提高,预计总产值79.74亿元,增长14.9%。冬季农业开发的主要特点:一是特色产业规模扩大。冬季农业开发中冬早蔬菜、马铃薯、冬玉米、冬大豆、冬油菜等特色优势作物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二是订单农业面积大幅度增加。去冬今春,由于各地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订单农业面积较上年明显增加。德宏州潞西市以西洋南瓜、冬马铃薯、冬包谷为主的订单面积近2万亩,较上年增加近1万亩。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逐步提高。近几年来,由于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龙头企业对冬季农业开发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显著提高。如以生产薯片为主的“上好佳(中国)有限公司”和“子弟食品公司”等已将冬季原料采购的目光瞄准云南,并在德宏州的盈江、陇川等县建立了以薯片加工型品种为主的上万亩原料薯生产基地。以经营蔬菜为主的昆明晨农绿色产品有限公司外销蔬菜量发展迅速等。

  (二)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514.9万吨

  虽然今年全省夏季粮食由于受到大面积的雪灾、冰雹等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夏季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产5.93%。大春粮食生产又受4、5月份高温少雨天气和大部分地区初夏干旱突出,遭遇了50年来又一次严重的干旱灾害,对大春作物的栽种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由于灾情发生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反映迅速、指挥有力,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期间全省投入5亿元资金抗旱救灾,先后调水、抽水、提水、运水15亿立方米,实现抗旱浇灌面积4000多万亩,通过补栽补种,保证了春耕生产的满栽满插,同时还加大了晚秋粮食作物的种植力度,晚秋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随着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灾情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据省农调队抽样调查,今年全省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6380.9万亩,比去年增加143.2万亩,增长2.3%。粮食总产量1514.93万吨,比去年增产5.43万吨,增长0.36%。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783.4万亩,产量222.31万吨,比去年减产14.01吨,减5.93%;秋粮作物播种面积4597.5万亩,产量1292.62万吨,比去年增加19.44万吨,增长1.53%。从主要的粮食品种看:小麦总产量106.86万吨,减产14.81万吨,减12.17%;稻谷总产量646.34万吨,增产6.94万吨,增长1.09%;玉米总产量449.31万吨,增产23.65万吨,增长5.56%;薯类总产量193.6万吨,增产2.21万吨,增长1.15%。

  (三)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势头好

  今年全省的优势特色农业,除甘蔗减产、蔬菜产量持平外,烤烟、马铃薯、茶叶、油料等特色农产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预计全年烤烟产量为73.13万吨,比去年增长5.6%;油料产量36.05万吨,比去年增长7.9%;马铃薯850万吨(鲜),比去年增长9.8%;茶叶产量10.10万吨,比去年增长6.2%。

  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模继续扩大。仅1-3季度,全省获得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增加57个,获得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分别增加19个、57个和17个。“三品”认证数累计达533个,在西部11个省区位居第二,仅次于四川。预计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1500万亩,其中无公害栽培的蔬菜290万亩,比去年增长了45%。

  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云南省先后主办了“上海优质生态农产品展洽会”和“首届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青岛“第十三届食品博览暨交易会”、“2005年香港美食博览会”和“第二届珠洽会”等多个展会,加上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外销。据海关统计,1-3季度全省各类农产品累计出口29.1万吨、3.4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3%和17.2%,其中:蔬菜、茶叶、鲜切花出口金额分别为9523万美元、1176万美元和45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5.8%、27.3%和41.2%。农产品出口占到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17.4%。

  二、畜牧业生产增长

  今年以来,全省各地下大力围绕省政府提出的“以发展畜牧业为重点,把畜牧业发展成云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加快畜牧产业化、规模化进程,并在全省普遍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全省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去年以来,全省市场销售猪牛羊肉价格上涨,市场需求旺盛,使全省的畜牧业生产良性发展。1-3季度全省肉类产量185.9万吨,同比增加12.2万吨,增7.01%;奶类产量21.7万吨,同比增加2.7万吨,增长15.4%;禽蛋产量11.9万吨,同比增加1.6万吨,增长15.9%。预计全年肉类总产量可达到300万吨,比去年增长8%。今年全省畜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市场拉动。去年以来,特别是下半年以来仔猪、肥猪、猪肉、牛羊肉价格上涨,猪料比价在6:1左右,良好的效益,调动了各方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二是政策驱动。《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把畜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畜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增加了畜牧业的投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会议及文件精神,把畜牧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完善了发展规划,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了机构,有近60个县成立了畜牧局,一些地区还对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管理体制作了调整,充实了工作力量,提高了待遇,调动了基层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之粮食连续增产为加快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饲料和资金支持。三是规模养殖快速发展,生产方式转变步伐加快。目前,全省共有养殖小区(合作社)148个,其中,生猪47个,存栏生猪9.1万头;肉牛30个,存栏0.59万头;奶牛62个,存栏1.9万头;肉羊17个,存栏0.68万只;禽22个;养殖小区(合作社)约实现产值7590万元。养殖小区和养殖合作社快速发展,既推进了农村养殖规模化发展,又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全省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三、农民现金收支继续增长

  据云南省农调队对全省24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今年1-9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46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6.8元,增长15.5%,农民现金收入在波动中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工资性收入平稳增长。受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减少和工资水平逐步提高的双重影响,1-9月农民务工收入人均为294.1元,同比增加25.97元,增长9.7%。二是第一产业收入增加较快。1-9月农民人均从第一产业获得的现金收入为875.4元,同比增加147.8元,增长20.3%。其中农民人均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达到414.3元,同比增加57.1元,增长16%;人均从林业得到现金收入52.4元,同比增加15元,增长40%;人均出售畜牧产品获得现金收入392.2元,同比增加70.3元,增长21.9%;人均从渔业得到现金收入1.47元,同比增长31.7%。三是农民人均来自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现金收入为173.4元,同比增加22.4元,增长14.8%。四是政策性补贴增加。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逐渐落实到位,农民从中受益明显。农民人均获土地征用补偿费用17.8元;人均退耕还林还草补贴7.31元;人均粮食种植补贴收入0.44元。五是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1-9月,云南省农民人均得到的无偿扶贫和扶持款4.05元,同比增加1.41元,增长53.3%;人均税费支出2.76元,同比减少5.62元,降幅达67.1%。这表明今年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已收到明显成效。

  由于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影响,农民生产费用支出增长较快。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支出人均208.77元,同比增长30%,这对以农为主的家庭增收造成很大压力,也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据省农调队初步测算,全省全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将使农民多支出生产费用超过50元,由此直接影响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000元,实际增长达6%以上。

  据8月份对40个县(市)农调队队长“农村经济运行动态监测调查问卷”调查表明,与上年同期比较,今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的状况方面,有32个县(市)增长,7个县(市)持平,1个县(市)下降。对全年农村居民收入的预期上,增长的有35个县(市),持平的有5个县(市),没有下降的县(市),全年农村居民收入预期增长的县(市)占85.7%。在农民增收方面,当问到您对地方政府增加农民收入措施的评价时,认为效果较好的有13个县(市),一般的有22个县(市)。从对8个县400户农民家庭“农村经济运行动态监测农户问卷调查”调查的情况看,2005年云南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1号文件精神,农户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态势良好,与上年同期比较,1―8月家庭收入情况,回答增收的有134户,持平的有188户,下降了的有78户。

  四、农产品生产价格继续上扬

  据云南省农调队对全省657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630户农户、27个非农户生产单位)进行的农产品生产价格调查表明,前三季度全省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为104.06(去年同期为100,下同),农、林、牧、渔业生产价格指数均为上涨态势。种植业产品、牧业产品、林业产品、渔业产品的生产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其特点是:(1)种植业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72%,涨幅比去年减缓。从分品种看,谷物生产价格同比上涨3.38%。其中稻谷价格同比上涨3.25%,小麦价格同比上涨0.1%,玉米价格上涨4.6%,薯类价格上涨6.32%。经济作物类,除了油料、麻类和水果类作物价格下降外,其余均有所上升。(2)林业产品生产价格上涨8.68%。橡胶产品价格继续处于较好的上扬态势。松脂、核桃、八角、花椒价格小幅上涨。(3)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78%。云南省的畜产品生产近几年来一直稳定增长,今年二季度开始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上涨幅度有所减小,从分品种看,除牛、牛奶价格有微幅下降外,其余猪、羊、家禽、蛋类生产价格仍有不同程度的小幅上升。活猪(毛重)价格上涨1%,活羊(毛重)价格上涨4.1%,肉禽(毛重)价格上涨4.42%,禽蛋价格上涨3.89%。活牛(毛重)价格下降0.3%,牛奶价格下降0.2%。(4)渔业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1.4%。

  另据对全省12个农产品集贸市场农产品价格调查,主要农产品价格走势:粮食类价格稳中略降,蔬菜类上涨,肉禽类基本持平。

  五、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良好

  据抽样调查,1-3季度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108.71亿元,同比增长19.1%。其中:非农户投资27.51亿元,占投资总额的25.3%,同比增长14.2%;农户投资81.2亿元,占投资总额的74.7%,同比增长20.9%。

  六、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今年的情况看,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得到继续发展,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一)农民购买农资的高峰时期,农资价格上涨过快。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国内煤炭及电力供应紧张,农资原材料价格上涨,加之治理超载超限运输成本的加大,造成了农资生产成本的居高不下。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刺激了农民发展种植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投入增加,农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的双向拉动,带动了农资价格的大幅上涨。调查资料显示,1―8月全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8%,比去年同期涨幅提高3.9个百分点。1―8月农资价格变动的主要特点:一是今年首月起农资价格包括的十个大类均不同程度地上扬,以致一月份农资价格总水平高开高走,各月涨幅在高位波动。分月看,一月份上涨10.2%、二月份上涨9.7%、三月份上涨9.2%、四月份上涨8.0%、五月份上涨7.1%、六月份上涨6.7%、七月份上涨6.1%、八月份上涨5.2%。二是化学肥料、农用机油类价格涨幅大突破两位数。上半年化学肥料类价格与去年同期比上涨10.5%,比去年同期涨幅提高9.4个百分点,影响农资价格总水平上涨3.66个百分点。其中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等价格分别上涨11%、14.8%、3.6%、9.6%。农用机油类价格上涨13.1%,比去年同期涨幅提高21.4个百分点,影响农资价格总水平上涨0.83个百分点。三是农资品种类价格不同程度的上扬。上半年与去年同期比饲料类价格上涨8.2%,产品畜类价格上涨5.3%,役畜类价格上涨9.8%,小农具类价格上涨3.6%,半机械化农具类价格上涨2.2%,机械化农具类价格上涨0.9%,农药及农药械类价格上涨6.5%,其他农业生产资料类价格上涨5.6%。另外,云南省肥料、农膜等出厂价格上涨幅度仍然偏高。上半年肥料制造出厂价格上涨11.5%,其中,氮肥出厂价格上涨12.3%,磷肥上涨6.8%,钾肥上涨27.6%,复混肥上涨19.2%。农膜上涨23.1%。据有关调查显示,在这一轮农资价格上涨中,农户的生产成本普遍增加,农民每亩水稻投入的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的支出,每亩比去年同期要多支出9至30元。今年春耕期间由于农资价格上涨,一定数量的农户生产成本比去年同期增加约在300元到400元。另外,有的地区一头100公斤出栏的肥猪仅因饲料上涨成本将增加40元以上。虽然,9-10月全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涨势减缓,1-10月份与去年同期比上涨降至6.9%,低于1-9月涨幅0.4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去年同期涨幅1.6个百分点。

  (二)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农资价格的上涨又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部分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带给农民的利益。上半年全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4%,使农民的人均购买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多增加了29.63%,而同期农产品生产价格仅上涨了4.33%,这就使农民的投入大大增加了,从而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支出人均208.7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增长速度高出同期农民家庭经营中第一产业收入增长速度9.7个百分点。

  (三)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影响农民可持续性的增收。由于云南特殊的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较差,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受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影响较大。据调查,一些地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因年久失修,设施陈旧老化,蓄水灌溉能力有限,防洪抗旱能力不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大。另外,云南省在科技含量提高难度加大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要继续连年创历史最高水平难度增大。因此,农产品产量增长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持续贡献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四)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来源渠道窄。近年来,尽管云南省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并逐步向良性发展,但第一产业比重大、种植业比重大的格局仍没有根本改变,产业结构的比合理造成农民收入结构的不合理。在生产性纯收入中,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在70%以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占比例更大。由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不发达,以及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从而抑制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低,以及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市场化水平等制约农民增收的根本因素没有发生较大转变。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村市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局部地区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在全省范围内来看还没有真正扭转传统农业农村经济的运营模式,农产品的市场化、优质化水平还比较低,经营方式还比较落后,市场竞争力还不强,无法抵挡自然因素、政策因素等外界条件变动的冲击。如果市场供求、政府

宏观调控以及自然气候等因素发生变化,农民增收的形势也将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户面临信息不准,市场不明,存在盲目性,趋同性;缺乏新技术、新品种,产品缺乏竞争力,经济效益不明显等困难,致使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于需求结构的变化,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势头受到遏制。

  (六)县域经济与小城镇发展矛盾较突出。县域经济是具有地域和资源特点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决定着小城镇建设的进程。当前,发展全省县域经济已被提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战略位置,但实际发展步伐仍不快,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城镇化缺乏与经济发展的内在结合。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不顾条件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单纯地搞城镇设施建设,城镇设施建成后没有市场需求支持,没有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由于县域经济对小城镇建设的承载能力弱,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不足。由于在自然资源禀赋、地理交通区位、经济发展基础以及科技、文化、人口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地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无论是发展县域经济还是发展小城镇,建立体现本地优势、具有竞争力的特色经济是最重要基础。但一些县在确定发展思路、选择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时围绕优势和特色做文章不够,因而造成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不足,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七)农村贫困面大,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全省73个国家重点扶持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7%,至今仍有777.7万人处于贫困状态。尤其是部分少数民族特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度困难、生存条件极端恶劣,15个独有少数民族中有贫困人口200多万,不足10万人的7个少数民族,半数以上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水平仍然不平等,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过大。目前,80%以上的农民成为毫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尤其在贫困农村地区,许多贫困家庭陷入了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之中,农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农村地区发展的瓶颈之一。

  七、对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建议

  (一)继续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据国家发改委预测,明年粮价下跌,农资价格上涨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农民增收“两头受挤”,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因此,云南省应加强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出厂价和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流通环节的加价幅度。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同时还要加紧落实涉农生产资料生产的税收优惠政策措施,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成本和市场定价,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从各方面共同努力保障农民增收。

  (二)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坚持科技兴农,让科技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服务。农民增收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群众科技意识薄弱,管理不善,造成生产效益低。因此,一是继续抓好良种产业

化工程,加快主要农产品的更新换代;二是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实行良种良法综合运用;三是加强农技推广网络建设,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加强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的科技兴农意识和科技致富本领。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产业化构建有效载体;二是要围绕农业大办二、三产业,以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三是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发挥产业化带动作用。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贮藏、运销龙头企业,真正培植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外向度大的农产品加工支柱企业。

  (四)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逐年提高,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但全省劳务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自身发展也存在较大的问题,有组织、有序的流动占的比重小。因此,明年各级各有关部门应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和转移,规范农民工外出打工秩序,抓好劳务经济发展。同时,要以发展非农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要优化市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吸引资金,增强发展后劲;二是着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促其健康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机遇;三是加快机制、制度创新。在土地、户籍、就业、子女入学及社会保障等机制、制度方面加快体制创新。

  (五)要抓好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在生产要素中,劳动力素质是最关键、最活跃、长期起作用的因素。但云南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6.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3.9%。另据云南省农调队对40个县2400户农村住户的调查,不识字和识字很少的高达17.6%,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6.34年。虽然经过社会主义建设20多年的努力,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在逐年提高,但是提高速度还是慢的。农村文化、科技素质低下,加之不具备其他职业技能,制约了农民从业范围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必然影响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因此,在大力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重视农村职业技能培训,使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有机会继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为农民掌握先进适用技术,把握市场脉搏,开辟新空间新渠道。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