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家通讯企业的董事长曹先生给笔者说了这么一件事:不久前,企业牵头准备组织国内几位技术专家到某国参加一国际会议。按会议安排,这些专家将与外国专家共同讨论通讯领域一项国家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的问题。该项国家标准是西安这家企业多年科研技术攻关的结果,已得到我国相关部门的认可。没想到,所有技术专家在办理出国签证时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签,并因此导致相关提案被搁置,标准的转化工作被拖延。
曹先生说,这只是他们在标准国际化之路上受到打压的冰山一角。事实上,一些跨国公司对其他国家新标准的打压是全方位的,其考虑之“周全”、措施之“细致”令人惊讶!
标准成新门槛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明白,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就可能成为标准,谁就将拥有市场和产业的主动权。事实上,标准的重要性不止于此。在关税壁垒逐渐被取消后,标准还成为保证安全消费、提高进口门槛的有效手段。如日本已经颁布的一项制度,对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限量提出更高要求。每种食品、农产品涉及的残留限量标准平均为200项,有的甚至超过400项。此外,欧盟的电子电器指令、德国的多环芳烃检测要求等,也都对我国出口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济发展越来越全球化,标准之争也就会越来越白热化。实施标准战略已成为摆在我国企业、相关政府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
企业“孤军”难胜
从根本上讲,企业是标准制定和实施的主体。但必须看到,我国整体技术水平还相对落后,企业在制定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时,尤其是一些关键行业、关键环节的技术标准,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到百般阻挠。在这种背景下,靠企业“孤军作战”显然力量太过单薄,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协会的共同努力。
国际标准的制定,不仅关系企业的发展,也关系到行业,乃至一国的经济安全。希望企业在向标准国际化迈进的路上,会有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不再因为被“拒签”这样的意外而放慢了步伐。
原国锋
(日京/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