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边疆变腹地 区域经济合作寻求更大舞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 10:18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庄琪

  来自东南亚国家的水果开始便宜了,来自香港的一些商品也开始降价了,这些是消费者所感觉到的;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越来越多,商机也越来越多了,则是一些有经济头脑的商人所感觉到的。事实上,这只是人们从近年来中国和周边国家、内地和港澳台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所尝到的“甜头”。而综观“十五”期间中国所努力推进的这种更
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会发现,“舞台”是全景式的:东南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北有东北亚经济圈,西北有上海合作组织;内地和港澳台地区则有CEPA、泛珠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缘于与周边的经济互补性,中国从“十五”开始,迎来了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时代。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降税开始收获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启动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预计2010年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之一和全球第三大市场。

  2000年9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东盟和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上,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关于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得到东盟有关国家的赞同。

  2001年11月,在文莱斯里巴加湾市召开第五次东盟和中国“10+1”领导人会议,朱镕基和东盟各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在十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02年11月3-5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东盟和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和东盟各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于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从2003年正式举行有关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期限是2010年。

  2004年11月30日,在老挝万象召开的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与东盟10国经贸部长分别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

  2005年1月1日,中国与东盟全面启动自由贸易区建设;2005年7月20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计划正式启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10个成员之间将从2005年7月起至2010年5年间逐步取消大部分双边贸易关税,只留有大约500个贸易项目处于关税保护之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具有许多积极的意义:可使中国和东盟各国在区域一体化大背景下求得生存空间;可以提升东南亚在世界的地位;可以抵御金融风险,提高经济增长能力;将为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提供新动力和新机遇;可以促进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繁荣和稳定等。

  事实上,中国和东盟已经开始收获“成果”:今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双方贸易总值597.6亿美元,增长25%。近12年来东盟连续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今年上半年东盟则跃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当然,关税互惠的背后,除了更大的机遇之外,也给商业活动提出更多的规范要求。

  东北亚经济圈:

  离自贸区路还很长

  东北亚经济圈由中国、俄罗斯、朝鲜、日本、韩国以及蒙古共同构成,具体从日本海区域来看,这里的俄罗斯则是俄远东地区,中国则指东北三省甚至包括山东、河北、内蒙古、天津、北京等地区,但其中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东部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

  东北亚总面积近90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亿人,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2004年,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内的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蒙古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4.4%,东北亚五国已成为中国,特别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东北亚经济圈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作为一个概念被提了出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种设想只是停留在探讨阶段,一个大的区域经济体尚未形成。这个地区互补性很强,中国人多,朝鲜有一些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俄罗斯远东地区有不冻港,也希望发展它的远东地区,但是互补性不是搞区域经济合作的惟一条件。如中日之间本来已经是政冷经热,现在正变成政冷经凉,日本目前已经变成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原来它一直是第一。

  不过,中国和其他国家也在不停地探索新的合作机制,今年9月,首届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就在长春举行。

  总体看来,东北亚地区各国都有各自发展的不同特点,但也有自身发展过程中难以化解的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各国、各地区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依存日益加深。要妥善解决该区域内各地区存在不同的问题,各国都有一套经济政策和实施方法,但其中共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发挥比较优势,通过进行有效的区域经济合作,规避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劣势,以优势互补的运行方式带动整个东北亚经济圈的发展,乃至带动相关国家的经济增长。

  上海合作组织:

  能源或将是未来合作热点

  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晤。从此,“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正式建立。

  2001年6月,“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国”。随后,六国元首举行了首次会晤,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宣布成立、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总面积30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欧亚大陆五分之三;人口14.89亿,约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

  2002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在圣彼得堡举行第二次会晤,签署《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宪章对上海合作组织宗旨原则、组织结构、运作形式、合作方向及对外交往等原则作了明确阐述,标志着该组织从国际法意义上得以真正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每年举行一次成员国元首会晤,定期举行政府首脑会晤,轮流在各成员国举行。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主要是战略考虑,但中亚地区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中亚国家又推行“油气兴国战略”,因此中国与中亚国家未来在能源领域方面将有巨大的合作发展空间。事实上这种合作已经在起步,如中哈两国历史上第一条跨国输油管道——中哈石油管道2005年12月15日竣工,通过一条长达近千公里的输油管道,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将畅通无阻地来到中国,俄罗斯石油也将借道输华。

  能源、旅游、交通、环保将成为该地区今后合作的重点,但建立地区性多边合作保障机制也呼声愈高。

  泛珠三角:

  中国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

  的新突破

  基于与珠江流域相连、与大珠三角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等三方面因素,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内地九省(区)的区域面积为全国的1/5,人口的1/3,经济总量的1/3。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泛珠三角区域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十分突出。

  泛珠三角走向联手,是各方发展中的选择。2003年7月,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首次提出了“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概念。这一合作构想在相关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得到积极响应。珠三角腹地狭小,与周边省份的广泛协作尚未形成。泛珠三角合作,将为港澳制造业转移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为港澳剩余资本提供便利的“出口”,降低港澳结构转型的成本,减缓港澳结构转型的压力。而从参与泛珠三角的其他八省来看,有对接粤、港、澳,实现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2004年6月3日,泛珠三角区域的9省区政府行政首长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在广州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中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合作正式启动。

  泛珠三角地区把基础设施、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农业、劳务、科教文化、

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和卫生防疫等10个方面作为合作的主要领域。但就目前来说,该区域在合作机制上还需要更大努力。

  CEPA:

  

香港经济助推器

  CEPA是“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英文简称。它有点类似当今世界流行的自由贸易区,从其涉及的范围看,甚至比自由贸易区还要广泛。

  2001年11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赴京述职期间,正式向中央领导人提出两地建立“类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得到支持。

  2002年初,在中央领导人的指示下,两地开始了长达一年半的磋商。鉴于自由贸易区多为国与国之间的互惠安排,因此香港与内地在“一国两制”下的这种商谈,规范叫做“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磋商。CEPA之名由此而来。2003年6月,CEPA在香港举行签署仪式。2004年1月1日,CEPA协议正式实施。

  CEPA仿似一个庞大的工程,考虑了香港的最大利益,又符合世贸规则,并顾及对内地可能造成的冲击和第三国或地区的反应等。从实施近两年来看,促进了香港地区的经济发展,内地也享受了一些减免税收商品的好处。但其范围还有些狭窄,其推进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海峡西岸经济区:

  促进经济发展

  与促进祖国统一有机结合

  2004年福建省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将促进经济发展与促进祖国统一有机结合起来。

  福建位于台湾海峡的西岸,台湾位于海峡的东岸,闽台两岸一衣带水,自然生态条件十分相近。福建是台湾人的主要祖籍地,两岸民众血缘相亲,语言相通,民情风俗相近,为闽台经济融合提供了天然的纽带和桥梁。福建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优势,闽台两岸在资金、资源、技术、人才、劳动力、市场、管理等经济要素方面存在差异性和互补空间,蕴藏着比较经济利益。建立在这种差异性和互补性基础上的比较利益,成为发展两岸经济贸易关系的原动力。再加上闽台经济合作享有特殊的政策优势,福建已成为台资企业的密集区、两岸经贸合作的示范区以及两岸通航的先行区。

  从发展区域经济入手,进一步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基础;以

科学发展观指导区域合作和两岸交流往来;把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发挥辐射作用;进一步开拓思路,密切两岸经济合作,强化文化纽带,增强民族凝聚力。目前,两岸功能性经济一体化实际上已经形成,并具有不可逆转的趋势,两岸经济的长期合作最终将形成具有共同市场、共同产业基地、合作双赢的新格局。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