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十五”科技:从大国到强国的征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 10:18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赵明

  “原来,除了袜子和打火机,中国还出产宇宙梦想。”“神六”成功发射后,国外有杂志这样评价说。

  “神六”成功飞天提升了“中国”这个词的科技含量。中国科技的风采从来没有这
样被亿万国人集中欣赏过。“十五”期间意义比肩“两弹一星”的两次载人飞船太空之旅,是中国在此期间科技实力极大提升的完美“秀”与精彩注脚。

  “十五”,中国科技实现的,决不仅仅是世人瞩目的飞天梦想。

  大布局

  “十五”是新世纪第一个五年,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竞争格局新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进行了战略调整,形成了指导“十五”科技发展总体布局的新思路。

  “十五”确定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是:面向经济建设,围绕结构调整,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十五”确定了7项基本原则:1.突出国家目标;2.坚持市场导向;3.实现技术跨越;4.强化自主创新;5.加强军民结合;6.体现以人为本;7.促进区域科技协调发展。

  “十五”确定了6大发展目标:1.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

竞争力大幅度提升;2.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有所突破;3.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技支撑;4.全社会科技投入明显增长;5.科技人才不断满足发展需求;6.科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十五”明确了4大重点任务:1.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2.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3.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防建设的科技支撑;4.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十五”期间提出实施3大战略应对入世:1.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2.实施专利战略,强化

知识产权管理;3.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建立我国技术标准体系。

  大格局

  “十五”期间,我国科技工作紧密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核心任务,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对国家科技计划体系进行了重要调整,形成了“十五”科技计划格局。

  在三大计划、两项建设的基础上,实施了12大专项。“十五”期间的三大计划与两项建设侧重点各有不同: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着重解决事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解决社会公益性重大技术问题为主攻方向,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是支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立足科学前沿、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研究开发条件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国家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国家科技基地建设和国际科技合作等;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优化产业化政策环境,开展科技产业化试点示范和加强科技中介机构、产业化基地的建设。

  为集中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问题,抢占一批21世纪科技制高点,力争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过渡期内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国家组织实施了12个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示范科技专项:

  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

  2.信息安全与电子政务及电子金融;

  3.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

  4.电动汽车;

  5.高速磁悬浮交通技术研究;

  6.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

  7.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

  8.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技术集成示范;

  9.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

  10.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及新产品研究与开发;

  11.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

  12.重要技术标准研究。

  大成就

  “十五”期间,我国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全社会科技经费支出额突破3000亿元。

  “十五”时期,我国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增长速度为19.20%,高于“九五”时期年均增长速度14.09%。(均按1991年不变价格计算)2003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分别为“九五”初期1996年投入量的2.6倍和3.2倍。

  全国研究与实验发展(R&D)投入已居世界第6位,R&D投入占GDP比重已达到1.35%;科技人员队伍在稳定基础上不断优化;科技产出水平不断提高;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不断增长,2003年在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数国内首次超过国外;国际论文数量继续保持增长,论文影响力逐步扩大;2003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

  大体系

  “十五”期间,围绕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影响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主体自身活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1.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进展。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对科研院所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对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实行分类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全国已有1200多家应用型科研机构转制为科技型企业。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各领域涌现出一批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3.“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推进。国家批准中国科学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中科院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调整优化结构布局,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取得了重要进展。到2004年,中科院共有两院院士33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者470人。组建了一批创新基地和交叉研究单元,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科学领域培育了一批新的科技生长点。

  4.大学成为原始创新重要力量。“十五”期间,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高等学校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31.5万人,占全国的8.2%;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13个,占全国总数近2/3;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0%左右,承担国家“863”、“973”计划为2/5左右;高等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4项,占全国的1/2。2004年度“985工程”重点建设了37所大学。

  5.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面启动。国家科技创新平台以资源优化和共享为主线,以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加强国家创新平台建设包括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平台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计183个,固定人员6700余人,仪器设备总值40多亿元,覆盖了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大部分学科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大规划

  2005年12月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被定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而2006年1月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将发布新修订的科技发展战略。这是国家科技战略的第三次修订。

  全国科技大会自1978年至今仅开过两次。1978年3月的全国科学大会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在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则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第三次科技大会的主题将是“自主创新”。

  在此之前的2005年6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讨论通过了国家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纲要(草案)。纲要体现了以下五个特点:一是突出自主创新,把自主创新放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二是突出科技的引领作用,在继续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的基础上,强调科技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三是突出重点,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技术,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是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把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五是突出军民结合,把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项重大举措。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