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新世纪的生动开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 10:18 中国经济时报

  ■社论

  2005年的最后几天,惹眼的新闻似乎特别多。

  12月23日,北京市环保局宣布,将从12月30日起实施汽车排放的国Ⅲ标准。

  24日,驾车走北京二环路的司机发现,一条从二环直通机场高速路的东北城角联络线忽然开通了,从东直门去首都国际机场自此将比过去至少省时15分钟。

  26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适当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同一天,新华网报道了一条来自广东的新闻:中山市坦洲镇一家餐厅25日晚发生火灾,26死11伤。

  对于正在快速成长和急剧变化的中国来说,这几条新闻似乎极具象征意义:中国经济在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随之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也在增大,各种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这几条新闻诠释了2005年乃至最近五年的中国经济。

  一

  从时间视角来看,2005年是一个有些特殊的年份。它是中国最后一个五年计划——“十五”计划的“收官”之年。这个年头的确有收官的意味。五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7.5%、8.3%、9.3%、9.5%再到9.4%(今年预计数)的增长率变化——基本上是一条从较低到较高再到平缓的轨迹,经历了经济从较冷(通货紧缩迹象)到快速启动新一轮增长,到出现局部过热再到“软着陆”的过程。

  “收官”的2005年在即将向2006年交棒时宣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中国经济规模比原先认为的要大不少!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结果测算,2004年中国GDP总量比年快报多出2.3万亿元,多16.8%。多出来的这2.3万亿,93%是第三产业贡献的,数额为2.13万亿元。

  这个重大发现是一条好消息。它带来的一个直接变化就是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变化。由此,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5.2%变为13.1%,降低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52.9%降为46.2%,降低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1.9%上升到40.7%,提高8.8个百分点。

  三产比重的提高又带来一系列重大比例关系的变化,它解消了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中若干个令人不解的谜,使多数学者相信,中国经济不像想象中有那么严重的结构问题,总体上是健康的,因而是可持续的。

  美国彭博新闻社在一篇署名评论中写道:“转眼间,现在的中国看上去比原来富有多了”。当然,“地球人都知道”,这种“富有多了”的变化肯定不是转眼间发生的,恐怕也很难弄清这种变化是哪一天开始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真实经济规模的扩张在刚刚过去的五年里骤然加速了。这一点,从五年来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可以看出来,从一片片新城市的崛起和一座座新工厂的投产可以看出来,从能源原材料供给规模的迅速膨胀和突然紧缺可以看出来,从人们尤其是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可以感受出来。我们可以说,新发现的这2.3万亿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红利,更是“十五”期间的中国红利。

  二

  回顾一下五年来中国经济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大事,应该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巨变的过程:

  2001年,最引人注目的新闻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入世不仅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最深最广的一次全面对外开放行动,实质上也是中国主动深化改革的一揽子重大举措。可能正由于此,2001年出台的其他改革措施相当密集:国务院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家计委率先取消五大类投资项目审批;棉花放开收购,实行社企分开和储备与经营分开;粮食购销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电信体制改革启动,中国电信按现有资源划分南北两个部分,等等。

  这一年也是基础设施建设高潮迭起的一年,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12个事关西部大开发全局的重点工程相继开工。

  2002年,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无疑是中共十六大召开。十六大不仅规划了“全面小康”的蓝图,而且提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直接促动了中国经济中私营部门的爆发式增长。

  这一年,在兑现入世承诺的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迈出大步,共清理法规文件2300多个,取消行政审批项目789项。垄断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改革有实质推进,中国民航六大集团公司挂牌成立并与民航总局脱钩,国家电力公司拆分重组为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和两大电网公司。

  这年的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这个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工程,将建设东中西三条运河,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预计总投资5000亿元。

  2003年,是五年中最令人难忘的一年。因为非典,我们失去了几百个同胞的生命;也因为非典,中国人民表现出空前的民族凝聚力。由于政府正确的政策安排,大面积爆发的非典疫情没有影响经济发展总体态势,全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3%。

  这一年,中央提出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这是地区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调整。与此相类的两项新政策是: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与澳门特区政府签署《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这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许多内容今天读来仍令人兴奋。

  这一年,作为深化改革和兑现入世承诺的一部分,我国证券市场的流通股正式向外资开放,瑞士银行、野村证券株式会社成为首批取得证券投资业务许可证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

  这一年,三峡工程先后实现蓄水、通航、发电,为中国经济注入新活力。几乎与此同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电力、煤炭、油品等供应紧张,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再次遭遇能源“瓶颈”。

  2004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是“加强宏观调控”。为了应对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和能源原材料瓶颈制约重新凸显的新情况,中央政府开始实行土地和资金供应双紧政策,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四大行业成为调控重点,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成为撞到枪口的第一只兔子。与宏观调控相关,央行10年来首次加息,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改革并未因宏观调控而停滞。保护私有财产正式写入了宪法,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开始加速,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这一年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真正起到了促进农民增收减负的作用,并间接引发了首次“民工荒”。

  这一年,有关企业的两件大新闻一喜一忧:中航油因期货交易出现巨亏,不得不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成为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企业。

  即将过去的2005年,堪称大事不断。人民币小幅升值,尤其是

汇率制度不再盯住单一的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是影响最深最广的经济新闻。中美中欧
纺织品
贸易摩擦加剧但最终达成妥协,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事件。10月份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将影响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以前的五年计划相比,“十一五”规划的理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中国的发展从此将更注意均衡——地区之间、人群之间的均衡。

  这一年,恶性矿难不断,使煤矿以及与之相关的煤矿主、入股煤矿的地方官员一时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快到年末时,却又出现了一个更让人关注的焦点:因中石油吉林双苯厂爆炸而导致了松花江大污染。相比之下,公司法和证券法修订以及

个人所得税法修改,“非公36条”出台,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建行和交行在香港上市,中海油跨国收购功败垂成,甚至看不见摸不着的禽流感,都似乎不那么引人注目了。

  三

  回顾完五年来的重大经济事件,我们发现了什么?我们发现这些事件背后中国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动,经济体制显在的或潜在的变化,增长环境(资源压力、环保压力、地区差距、贫富分化、国际环境等)的日益趋紧。中国经济正处在或者正在逼近增长的黄金时代,中国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成就与问题,都从来没有如此突出过。

  成就是应该肯定的,它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问题却没有现成答案。而且,我们离找到答案也还很远。如果还以围棋作比喻,“十五”期间的中国经济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对于中央制定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来说,只是大致完成了一盘棋的“布局”工作,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开局。这个开局今后的走向有多种可能性,攻城略地的“中盘”,寸土必争的“收官”,每一步都是选择,每一步都暗含机遇和挑战。能否下出一盘精彩的棋,要看弈棋者的智慧。

  我们有幸成为这个伟大棋局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让我们期待中国经济的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