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供求博弈“提升”高胶价时代【2006全球市场预言·天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 02:23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本报特约作者  梅运桃  发自深圳

  ●如果胶价与经济周期相对应,胶价牛市仍无结束迹象,高胶价时代仍会延续

  ●如果明年供应环境缓解,胶价维持区间运行格局的可能性很大,天胶牛市的延伸可能更多地从时间上拓展,而非持续单边上扬

  2005年天然橡胶价格的暴涨成为商品市场一道亮丽的风景,从2002年开始的胶价上扬在2005年进一步加速,“供应偏紧”成为今年天胶市场的关键词。

  干旱、暴雨、台风、洪水,“自然灾害”似乎在今年的每个时间段都在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天气异常使得天胶的供求平衡变得非常脆弱,每一次供应的中断,每一次集中的采购都带来胶价的恐慌性上涨。

  回顾今年的胶价走势,RSS3烟片价格从年初的1150美元到目前的1750美元,年度波动幅度高达600美元,上涨幅度超过50%;国产5号标胶价格从年初的12000元/吨上涨到17800元/吨,上涨幅度达到48%。对于商品价格而言,这种年度涨幅对于上下游产业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胶农和贸易商分享了胶价上涨的利润,轮胎企业不得不承受高原料价格所带来的压力,市场永远是残酷无情的,供求博弈随着胶价的不断上涨而升级。

  全球供应进一步偏紧

  从连贯性的数据分析来看,ISRG的预测反映出全球胶市供应进一步偏紧的现实状况,需求增加的速度超过供应恢复的速度

  天然橡胶生产主要集中在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东南亚三国,而消费主则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和日本。ISRG在10月份的报告中预测,2005年泰国的天然橡胶产量为289.5万吨,印尼和马来西亚分别为223.4万吨和114.6万吨,与2004年相比,其中泰国减产6.4万吨,马来西亚减产2.3万吨,印尼增产16.8万吨,全球天胶产量预测为878.3万吨,增产17.3万吨。

  ISRG同时发布了2005年的需求报告,预测中国需求量为184.9万吨(+21.9万吨),美国为111.3万吨(-3.1万吨),日本为84.1万吨(+2.6万吨),全球天胶需求量预测为868.5万吨。综合来看,ISRG最新的报告显示全球天胶供大于求9.8万吨,2004年的数字为29万吨。

  虽然橡胶市场普遍认为ISRG的报告存在许多疑点,但从连贯性的数据分析来看,它也反映出了全球胶市供应进一步偏紧的现实状况,需求增加的速度超过供应恢复的速度。如果这种趋势延续,天胶市场很可能在未来出现供需缺口,或许这种缺口在2005年已经出现。

  供应偏紧的直接结果体现在库存量的减少,日本橡胶贸易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10日,日本民间仓库的生胶库存为8395吨,日本的生胶库存8月时降到7106吨的记录低点。中国的库存数据同样处在极低的水平,12月23日公布的天胶期货库存为19995吨,去年同期的期货库存为89832吨。库存低水平对胶价形成支撑,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供应危机埋下了隐患。

  中国缺口将扩至200万吨

  在供应偏紧的背景下,出口商和投机资金均有可能进一步推高胶价

  中国天胶消费的增长仍是全球消费的主导力量,2005年是轮胎行业产能扩张的释放年,轮胎产量的加速增长导致中国天胶需求量不断增加。国内轮胎产量1-10月份累计为2.4万条,同比增长28.4%,其中10月份产量为2666万条,如果后两个月按照略少于10月份的产量水平计算,2005年全国轮胎产量可能达到2.9万条以上。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全国生产轮胎2.39亿条,今年轮胎产量的年度增长率为21.33%,这一增速超过了2004年的18.7%。对于中国的天胶消费量,目前很难统计出具体的数据,从资源消耗量分析来看,1-11月份进口天然橡胶125万吨,期货库存消耗7万吨,今年新增国产胶产量按照50万吨计算,消耗量至少在45万吨以上,复合胶、边贸胶、走私胶进口按照50万吨计算,消耗总量为227万吨。

  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虽会有所放缓,但仍会保持适度增长,专家预测在8%-9%之间,宏观经济仍然向好。轮胎行业的增长在明年仍会延续,相关机构对我国子午胎发展趋势预测,2005年全国子午胎产量为1.3亿条,2006年为1.6亿条,2007年为1.8亿条,2010年为2.2亿条,随着子午胎产量绝对数不断增加,增长速度从2006年开始可能放缓,但在未来5年内仍会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这对天胶消费将形成较长时间的支撑。

  斜交胎产量从今年开始出现减少,这是国内轮胎行业子午化必然经历的过程,轮胎属于易耗品,随着我国每年汽车产量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与之相应的配套轮胎和维修轮胎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加上出口需求的旺盛,我国轮胎行业增长的势头不会停止。有关方面预测,到2010年,我国

高速公路将达到5.5万公里,轮胎总需求量可能在3亿条,轮胎行业从2006年开始将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对天然橡胶将形成高基数需求支撑,但需求的井喷式增长也逐渐告一段落。

  2005年海南台风对产量影响很大,今年全国天然橡胶减产可能接近10万吨,这种影响仍会延续到2006年,加上海南民营胶,市场预计明年海南天然橡胶减产幅度仍会高达8万吨,全国天胶产量明年可能在52万-55万吨之间。

  中国天然橡胶使用量按照10%增速计算(以227万吨为基数)为250万吨,中国的供需缺口将扩大到200万吨,自给率仅为22%,对东南亚市场更多的依赖性使得中国企业在采购中不得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与诸多进口原材料商品类似,在供应偏紧的背景下,出口商和投机资金均有可能进一步推高胶价。

  春节后胶价可能出现高点

  胶价每次暴涨必然伴随着胶商超卖的出现,年初可能出现的高点是否会成为明年全年的高点,依赖于胶商超卖在明年是否仍会重复出现

  随着胶价牛市的不断延伸,长达4年的涨势让胶价逐渐脱离了低位区间,天胶进入高胶价时代,天胶价格此轮上涨对应了

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背景,虽然现在无法预测胶价最终可能达至的高点,但如果与经济周期相对应,胶价牛市仍没有结束的迹象,高胶价时代仍会延续。

  对于海外轮胎企业而言,轮胎产品多次提价已经转移了部分胶价上涨的压力,相对良性的传导机制使得原料价格的上涨对于海外轮胎企业的利润影响有限。

  但对于国内轮胎行业而言,市场竞争的激烈导致轮胎工厂面临原料价格与销售价格的两头挤压,无论是内销市场还是出口市场,低价竞争模式,国内轮胎行业利润被大量吞噬,这会否影响到轮胎行业的进一步扩张,也成为高胶价时代必须思考的问题。国内工厂在今年11月份、12月份所采取的减产策略,是轮胎行业面对高胶价的阶段性对策。

  长期来看,轮胎厂减产与停产都不是明智的选择,毕竟谁也不愿意失掉市场,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中,高胶价会带来轮胎行业的重新洗牌,但很难对需求产生长期的压制,相反需求在被压抑后重新释放的过程往往会再次推高价格。

  泰国、马来西亚雨季延长打乱了天胶的历史波动规律,高产期迟迟未能出现,导致胶价在今年年底出现反季节上涨,东南亚胶商可能再次面临超卖的境地。轮胎企业目前处于采购淡季,明年2月份可能出现的采购高峰对供应将产生极大威胁,企业库存现在大多已消耗殆尽,未来的采购需求很可能给高位的胶价再次注入一剂强心针,胶价在春节后出现高点的概率极大。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在于1月份,虽然短期胶价仍处在上涨的过程之中,但市场对于1月份供应的恢复仍存在预期,东南亚三国同时进入供应恢复时间段,使得天胶供应危机在1月份有短期缓解的可能,如果胶价在1月份出现调整,也许更有利于胶价在春节后涨势的延续。

  如果雨季在1月份进一步延长,供应危机将使胶价的加速上扬提前出现,胶价在1月份也存在一举突破高点的可能。

  从理性角度分析,1750美元的RSS3烟片价格和18000元/吨的国产5号标胶价格属于绝对高价区,高价对供应短缺的依赖性不容忽视,一旦供求关系在某一时点达到相对平衡,胶价将迅速会到1500-1700美元的中心区域。

  胶价每次暴涨必然伴随着胶商超卖的出现,年初可能出现的高点是否会成为明年全年的高点,依赖于胶商超卖在明年是否仍会重复出现,如果明年供应环境缓解,胶价维持区间运行格局的可能性很大,天胶牛市的延伸可能更多地从时间上拓展,而非持续单边上扬。

  (作者为东银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总裁助理)

  ISRG报告速递

  ISRG(国际橡胶研究组织)最新的供需报告对2005年橡胶市场的供求关系作出了全新的评价,全球产量预测为878.3万吨,需求量预测为868.5万吨。报告对市场关注的东南亚三国的产量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虽然今年东南亚割胶作业受到严重的天气困扰,但整体东南亚三国的天胶产量仍高达627.5万吨,占全球产量的71.44%,去年三国天胶产量为619.4万吨,占全球产量的71.93%。ISRG对供求的预测显示,从2003年以来,全球天胶产量与消费量同步增长,消费量的增幅远远超过供应量,这是导致全球天胶供需状况进一步趋于紧张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随着中国需求增长的凸显,市场关于印度可能成为另一个中国的言论甚嚣尘上,印度可能复制中国的制造业模式预期也一度充斥着市场,许多对印度市场进行考察的专家对这一问题表示怀疑,这次ISRG的报告客观反映了印度市场的天胶供求平衡表,2005年印度天然橡胶消费量为77.2万吨,2004年为74.5万吨,年消费量增长为2.7万吨,2005年印度的天胶产量预测为76.6万吨,印度消费增长水平与市场所炒作的印度因素背离,而且目前仍处于自身的供求平衡状态,这也再次说明中国仍是全球天胶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

  《国际金融报》(2005年12月28日第七版)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