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城市应深植人性化之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 08:58 中国经济时报

  ■肖来青

  城市对人的冷漠,逼使人们关注思考城市的人性化问题。城市的人性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人性化严重缺乏的城市,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现代化。以人性化的要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是城市自身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大趋势,也是当前的一个大课题。

  人性化是城市最深的根

  城市的人性化,就是城市对公众的体贴,就是城市与市民的和谐。这是城市生存发展之本。

  城市的人性化,是指城市对其中的活动主体——人类生存发展需求的满足的特性。其中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人的需要和城市对于人的需要的满足。这种需要,既有物质上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愿望;既有生理上的要求,也有心理上的感受;既有生活居住方面的权衡,也有创业发展方面的考虑。人作为城市活动的主体,城市的人性化问题就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始终,对城市的生存、发展和壮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古代,“城”与“市”是分离的,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城”的出现早于“市”。“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能扼守交通要冲,防守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古今注》中说:“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可见,“城”的主要功能在于防守。“市”则不同,它是商品交换之所。《易·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内人口的增加,城内自然就有贸易的需要即“市”的发展;同时,交易的扩展又有了相对固定的“市”的环境——“城”的要求。于是“城”和“市”逐渐融为一体,演变为当今所谓的“城市”。

  在这融合的过程中,城市在满足人类防御和交易需要的同时,又满足了他们聚居生活的需要。而聚居生活,就使城市更加人性化了。反过来看,城市的日益人性化就是日益适应和满足人们对城市不断增长的多层次需求。所以,可以认为,人性化是城市与生俱来的因素。

  城市的发展,实际就是人类不断改造城市,使之更加适宜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结果。如果一个城市不能满足人们生存发展的需求,一种情况是人类通过改造城市,使其“人性化”,在此过程中推动城市发展;另一种情况就是城市自身逐步走向衰落。

  现代城市的一个弊病,就是只注意通过营造和完善市场来吸纳经济要素,促进经济要素聚合与辐射,从而推动城市自身发展;不重视城市与人的亲和。一些人认为,经济要素在一个城市被吸纳的程度越高,流量越大,流动越频繁,这个城市就越有活力,城市的发展就越快,城市的竞争力就越强。形成这种竞争力的经济要素背后,其实就包含着这些要素的所有者、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价值取向,包含着对其需求的满足度,即不断实现和推动着城市的“人性化”。这种观点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经济发展的确是人类需求的重要部分,没有经济的发展不但不会有现代城市,甚至不会有人类文明进步。但是,必须明白,现代人绝不仅仅有经济上的需求,还有对生命质量和生活方式的高标准的追求,有对自然生命尊重和关怀的愿望。

  仅有经济膨胀的城市,无论如何不是现代意义的城市!无论如何满足不了现代人的需求!人们对现代城市的期望,绝不会囿于经济功能,人们不会把仅仅能在那里赚一把钱、赌博一次而不能久留的城市当作理想的城市。其实,“城市的人性化”命题正是针对单纯“经济城市”的价值观念提出来的。

  可以说,强调“城市的人性化”就是要把人们(主要是城市政府)从片面追求经济的高指标高速度,扭转到既重经济发展又重人文关怀上来。

  城市的人性化取决于市民的集体意识

  虽然城市本身是人性化的产物,任何城市都不可能完全没有人性化的因素,但是,现代城市的人性化缺失又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种人性化缺失是如何形成,又如何找回?许多人为此苦苦思寻。

  今天,当人们回过头来看那些风貌依旧的历史文化名城,觉得那里人情味更浓,人文关怀更多。那是因为:每个城市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地域特征和自然风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因历史传承、文化背景、民族习惯而形成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或集体意识。这些有着深厚历史文脉的市民集体意识和生活方式,在许多地方已丧失太多,人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强烈的工作压力之下,感到了某种人文缺失,因而便引起对一些逝去的美好东西的怀念,产生一种回归过去的愿望。这实际上也是市民对城市人性化的集体潜意识。

  但是,我们绝不能把市民集体的人性化意识简单地理解为“回归过去”,而应理解为“更高层次的回归”,即要在现实经济基础上实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就是说,市民并非要回到在狭窄的街巷坐马车的时代,而是要实现城市治安安全、交通便捷、医疗平价、居住实惠、邻里和睦、社区文明、环境友好等等。这实际上就是要把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加以整合和升华,造就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而又有深厚文化根基的人性化城市。

  城市市民的人性化自觉是推进城市人性化建设的根本动因。一般来说,在民主法制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市民有了对城市人性化的集体觉醒即集体意识,就必然会有城市人性化的现实。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要改革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问题,建立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消除不平等的高考制度等等,这些意见不可谓不正确,然而,在一些城市迟迟不能在人大会上通过。不能不说某个具体城市市民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意志会对此有所影响。

  政府应在城市人性化推进中有所作为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政府按人性化要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就是要在每一个具体环节上体现满足市民需求、服务市民生活、维护市民利益,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

  城市是市民的,它对市民具有怎样的日常服务功能,是城市人性化程度最直观、最基本的体现。目前,许多地方的城市建设还存在功能不齐全,公益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不能使群众满意。对此,城市政府要从满足群众需求出发,搞好规划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在建设中为更好地满足市民的生活和生产需求创造更加便捷、优越的环境条件。要注重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切实加强文化、教育、科研、卫生、体育、公共交通等方面的配套建设,缓解市区就医、就学难问题。城市日常服务功能的人性化还往往体现在细微处。如行人是否能找到公厕,公交站台是否有遮雨棚,公汽上有无空调和老弱病残孕的座位,社区广场有无供人休憩的长凳,这些看似细微却颇具人性意味的工作,都需要政府去引导,去推动。

  城市的人性化水平往往从城市扩容、征地拆迁中体现出来。城市本身是群众利益所在,但它不是群众利益的全部;城市是公众的城市,但公众对城市利益的分享并不都是均等的,有时还会损失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事实上,不论是新区建设还是老区改造,都涉及到大量的征地拆迁,一些失地农民因安置补偿不到位,应补不补,可能造成失业。即使通过大量思想工作,求得了老百姓一时的心平气和,但他们的利益还是损失了。这样,从根本上讲,还是城市建设中的非人性化行为。按人性化要求,政府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就不但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取得老百姓对城市建设的理解和支持,更要严格依据法律和政策进行补偿和安置,避免以牺牲群众利益(包括个人合法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城市的规模和个人的“政绩”的现象发生。谁愿意看到以所谓“城市综合执法”名义,“公检法司一起上”,对老百姓的合法财产实施非人道的强制拆迁?

  城市的人性化程度还体现在城市质量上。城市不仅是一个经营场所,也是一个居住空间。因此,城市政府必须善于把城市做优,使市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来高。譬如,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已成为当前人们的一种普遍追求,那么,保护和营造城市山水园林,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优化生活,就是领导者的明智之举。相反,一些地方政府仍在盲目追求城市规模和形式,不重视内在质量的提高,如有的城市在市区较远的地方建造了一个超大广场,市民很少有人问津,完全成了一个摆设。这就与城市人性化要求相距甚远了。提高城市质量,还包括提高城市的各种服务质量。无公害蔬菜、无公害食品、无公害居室,货真价实、医真价实、教真价实,都在城市的人性化管理之列。对此,政府都应大有作为。

  城市人性化的底线是生命安全。世界上没有比生命安全更重要的事情。不能设想,一个社会秩序混乱、人人自危的城市,一个连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的城市,还谈得上“城市的人性化”!城市政府必须重视治安安全、

交通安全以及各种事故和流行病的防范与控制。秩序井然、安居乐业才是人们向往追求的生活。因而要建立与完善长期有效的治安管理机制,创建平安和谐城市。现代城市人口稠密,一旦发生公共安全事件,其损失和负面影响难以弥补和消除。“非典”突袭让众多城市人心惶惶,突降暴雨曾给首都北京带来诸多尴尬,
地震
海啸
让东南亚遭遇毁灭性打击。种种城市灾害及公共危害事件向生命安全这一底线发起了严峻挑战,也给现代城市管理提出了重大课题。建立反应灵敏、启动迅速、统一调度、多方协作、纪律严明、高效运转的应急救助机制,应作为政府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推进城市人性化的进程中予以重点考虑。

  一个城市的人性化不仅仅是对这个城市的常住市民的人性化,也应当是对这个城市“准市民”和流动人口的人性化。孙志刚事件、王斌余悲剧及其变种频繁上演的城市,何谈城市人性化!歧视农民、歧视民工、歧视穷人、歧视弱者的城市,绝不是人性化城市!城市政府应在消除歧视性政策、制定公平开放政策上有所作为。

  (作者为湖南大学客座教授)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