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那段真实的历史告诉青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 06:06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记者 戴袁支 今年12月,16张直接记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照片的原始英文说明,以及其中的8张图片首次见诸本报。5年多来,我竭尽全力寻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物证,这次,真是让我长长地舒了口气。
今年4月11日,南京大屠杀见证人辛德贝格的外甥女玛丽安,从丹麦奥胡斯市发来电子信函说,4月8日她的一位曾提供辛德贝格所遗照片给某博物馆的美国亲戚,得到了博物馆的回复,是有若干图片。10月4日,玛丽安来京,将她从丹麦带来的一张光盘托人转交给我。上述照片和说明就来自这张光盘。 5年前,本报开始挖掘大屠杀期间南京栖霞地区两座万人以上难民营(栖霞寺难民所和江南水泥厂难民区)及其领导人的史料,辛德贝格是江南水泥厂难民区领导人之一,2000年5月12日本报开辟了“寻找辛德贝格”专栏。5月14日早晨,江南水泥厂工会原副主席王振庭(现已去世)在接受采访时告诉我,他曾见到过一本辛德贝格拍的记录日本人暴行的相册,印象深的有两张:中国士兵被日本人杀害在水塘,塘中浮有斗笠;被日军杀害的中国小孩。 2001年8月,我委托旅德朋友金存桐,寻找到曾和辛德贝格一同领导江南水泥厂难民区的德国京特博士的家人,其家族尚存记录那段历史的珍贵照片41张。人们第一次见到南京栖霞两座万人难民营和京特、辛德贝格的照片。 2002年春,我终于寻找到辛德贝格老家的地址,当年3月便试图与辛德贝格健在的妹妹比藤建立联系,但未得到回应。我转请丹麦同行阿比德高向他们介绍了自己,又将德文刊物上转载的我的相关文章寄给他们,终于在2003年5月12日收到玛丽安的回信。 2002年春,我寻找到辛德贝格1938年春从南京寄给家乡朋友的信;2003年1月,我委托丹麦同行阿比德高在丹麦公共图书馆,帮我检索到4份与辛德贝格有关的丹麦文史料;2005年1月,我又请在丹麦奥胡斯大学攻博的上海青年朱杰在另一家丹麦公共图书馆,调阅到1938年6月初辛德贝格在日内瓦放映揭露日军暴行影片的丹麦文报道。 此外,我还在国内的档案馆、图书馆查阅到一些鲜为人知的与辛德贝格相关的档案和报刊;利用暑假先后带领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青年志愿者到南京栖霞、江宁农村,记录当年难民的口述历史;与兄弟传媒合作以及深入调查,寻访到曾协助京特、辛德贝格管理难民区的颜柳风、徐莘农、夏毓华留下的史料。 坚持数年,在上述典籍调查和田野调查中,我见到1937年12月24日金陵大学医院(今南京鼓楼医院)美籍外科医生威尔逊在日记中记载:“辛德贝格借了一架照相机,拍摄了一些现场照片以证实其言非虚”;辛德贝格还有受聘于英国战地记者的历史;1938年3月下旬他离宁到沪,向江南水泥厂经理们介绍厂内情况时,曾递交过一张他在南京栖霞山上拍摄的俯瞰工厂的照片,再联系王振庭的介绍,我判断他拍下日军暴行的照片可能性很大。 我不止一次地建议玛丽安,追踪她舅舅遗物的下落。后来的进展,证实这一判断的正确。 如今这些直接记录日军暴行的照片,其内就有王振庭说的那两张。它们终于跨越了68年的时间、跨越了洲际的空间、跨越了不同的语种,重新回到了它们的拍摄地。这对于回击日本右翼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谬论,对于把真实的历史告诉青年,对于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伊染得鬓斑白,为伊弄得牙脱落,为伊花了5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一切都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