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炫彩2005财经时代:金色看点,财富表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09:18 燕赵都市报

  2005年,影响我们生活的“标杆”,变化不可谓不多。而这些标杆的涨涨落落,直接触及着我们生活表情肌———或让我们展露笑靥,或让我们眉头微蹙,生活起伏喜忧难描。

  

  个税:“起步价”上调,二十年等一回

  表情:大喜

  已经实行了20多年的800元个税起征点,在几年来的议论纷纷中,在全国范围听证会的激辩下,终于“顶”不住经济发展的动力,“顶”不住人们收入水平不断上涨的事实,众望所归,20年如一日的“个儿头”将在2006年1月1日蹿高至1600元。虽然国家为此将“损失”近300亿的财政收入,但换来的是以工资薪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薪阶层的纳税比例下降了34%。

  虽然很多人评论这一次调整起征点,是让个人所得税回归其“平衡社会财富分配,调节贫富差距”的最本质的作用,但咱老百姓最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变化———从明年开始工薪阶层可以少缴个税,部分人甚至可以不用缴纳个税。“省下来的就是赚来的”,特别是对中低收入人群来说,个税“标杆”上涨带来的利好,可以让我们2005年年底的生活表情多添几朵“梨窝”。

  不过,也有许多人士表示,个税起征点这次长个儿还是不够“解渴”———事实上很多地区已经在执行这一标准,而且这一标准也将很快会被经济发展甩在身后———政策的前瞻性差强人意,不知下次调整,是否还需要二十年等一回。

  房贷利率:节节“高升”煮沸房贷族

  表情:蹙眉

  在2004年10月27日央行“突然”宣布升息0.27个百分点之后,2005年元旦一过,银行电脑系统就自动将房贷族的月供数额调高,因为房贷利率也跟着涨了,由5.04%涨成5.31%(五年期以上)。刚刚以“毕竟存款利率也涨了”来安慰自己的房贷族们,加紧挣钱的气儿还没喘匀,3月17日,央行又出新政,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执行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5年期基准利率为6.12%),允许下浮10%。这回存款利率可没长,再没有安慰自己的理由。

  虽然各银行纷纷诚恳表态,对于购买第一套自用住房、信用良好的客户将会实行优惠利率,可5.508%的优惠利率水平也比刚刚长起来的利率高出近0.2个百分点。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是,逾期还款将被课以重罚,在过去的日罚息0.21‰的水平上加收30%-50%。

  利息看涨,罚息加重,在专家评说中国已进入加息通道的话语下,越勒越紧的腰带,似乎有点让工薪房贷族窒息。

  央行高举利率警示牌,意欲严控

房地产投资、防范金融风险、遏制房价上涨过快,打击炒房族。可是,供房族们的感觉,就像在温水中被慢慢煮沸———一点点强加的痛看起来没什么,可是当水沸腾感到剧痛时,已经……

  为什么,不用提高房产转让税打击炒房?为什么,不用信用建设来防范风险?为什么,不用控制源头建设来遏制房产投资?却,为什么只选择,让大多数为了房子得付出十几年心血的工薪族,来为平抑房价付出代价?声声直问,紧锁眉头,还得继续生活。

  美联储利率:小步快跑外汇收益沾光

  表情:平静

  12月13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再次小幅度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至4.25%,达2001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继美联储去年6月30日第一次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45年来的最低水平1%调高至1.25%之后,这已是连续第13次提息,而且保持幅度不变。在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到明年1月的任期内,他也许会亲自给这次“慎重有序”的利率政策再续上一笔———第14次提息,而他的继任者贝南克虽然表示要延续格老的政策,但市场分析,联邦利率已经见顶,加息政策或将结束。

  美联储提息看似和我们离得很远,但“蝴蝶效应”还是存在的,比如国内银行的外汇

理财产品收益率节节高升,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也一升再升……不过手握美元外汇的普通百姓毕竟不多,因此我们的生活表情一直很平静。

  金价:牛气冲天暴涨暴跌

  表情:喜忧参半

  12月6日,国际金价冲高,打破自1980年以来25年的纪录,达到511.20美元/盎司,之后,突破530美元、闯过541美元……国际油价高企、抵御通胀等避险需求让金价一路高歌,不过,投机资金的获利后离场,又让金价坐上了过山车,暴涨暴跌……

  炒金的投资者在这轮黄金交易中,也许小有斩获,也许在最后的投机冲刺中马失前蹄……而对普通百姓来言,能亲眼看到的是,商场柜台里的金饰紧跟着涨价,也许你的藏金已经升值,也许你又多花了钞票买金饰……金价牛气,真让我们喜忧难描,一言难尽。

  新生命表:生命延长寿险涨价?

  表情:微微笑

  2006年1月1日,寿险业将启用新生命表。较之1990-1993年编制的旧生命表,非养老金表寿命提高约3.1岁,养老金表提高了约4.8岁。普通人并不太“感冒”的一个消息,在保险界可是意义非常———买养老险的人活得越来越久,保险公司要支付的钱越来越多,保费当然要跟着涨了———保险精算师的解释,让我们明白,新生命对我们现实的影响———保费可能要涨价了。

  不过,也不必有“抢购”保险的心理,新生命表最直接影响的只是养老年金保险和个别的生存给付的寿险,至于大病险、医疗险、健康险等都与生命表的修订没有关系。毕竟,新生命表反映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在提高,寿命在延长,大部分人都会对此会心一笑。

  

  养老新政:个人账户缩减,养老待遇不变?

  表情:忧虑

  从2006年1月1日起,养老金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就《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介绍情况时表明,这次完善制度,单位和个人的缴费负担都不会增加,退休人员不会降低待遇水平。做实个人账户,防止空账运行;领取金额与缴费时间长短挂钩;参保缴费困难者可享受30%补贴……

  我们可以看到,《决定》正在努力改变目前社会养老保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统筹夯实基础。

  但养老新政还是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忧,毕竟落在个人账户中的钱确实是减少了。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对仅靠养老金维持退休后的生活普遍缺乏信心,57%的人认为如果年老时还要过“有点面子”的生活,就得从现在开始攒钱。至于这笔钱的多少,39%的人觉得如果手里有10万-30万元的存款心里就不慌了,另有8.7%的人觉得这笔钱“不能低于50万元”。不过,无论这笔钱是多少,仅靠社会基本养老肯定是不够,我们还得“开源节流”为养老时刻准备着。

  CPI涨幅:稳中有落逃出负利率?

  表情:喜滋滋

  第一季度,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还曾高达2.8%,而最新统计,2005年1-10月CPI涨幅已降至1.9%。这一衡量物价上涨幅度的标杆在下降,意味着通胀率也在下降———通常都是以此指数来替代通胀率。而我们的一年定期存款的税后利率为1.8%。看来,收益率和通胀率基本可以互相抵消,我们可能即将逃出负利率的阴影,辛苦挣来的钱,一年来的购买力并没有贬值。

  稳中渐降的CPI,让我们喜滋滋,不过,统计CPI的各种商品的权重还是20多年前制定的,而且教育、医疗、商品房价格仍然置于CPI统计之外,并没有真实反映生活,因为在CPI涨幅下降的同时,还有很多人反映“物价过高,难以接受”。这个喜滋滋的感觉还得打个问号。

  

  汇改:出其不意情理之中

  表情:笑眯眯

  不是市场“笃信”的5月20日,也不是猜测的任何一个可能的时间,而是7月21日,央行“突然”宣布,即日起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小幅升值2%。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央行确如之前所言,“汇改一定会以出其不意的时机出现”,狂赌人民币升值的投机资本不得不悻悻而归。12月20日人民币兑美元摸高至8.0730。按照7月21日汇改前8.2765计算,人民币已累积升值2.52%。

  人民币升值,当然我们的“家当”也就跟着升值了,值得一笑。

  活期储蓄:利滚利有得赚

  表情:乐呵呵

  12月21日,储户王女士发现自己的工资卡里多出了25元的利息。这是自9月21日起,活期储蓄改变过去按年结息的“规则”,变为“按季度结息”后,人们收到的第一笔利息收入。接下来,这笔利息收入将能和本金一起,享受“利滚利”的待遇。虽然有人算过账,一万元本金一年多了三次利滚利的机会,只比过去多得利息0.12元,对储户的影响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但目前我国已进入加息通道中,如果以后利率提高,影响就会逐渐扩大,特别是对那些大额活期存款来说,增加的利息将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银行:小额账户收费赶紧合并

  表情:紧张

  虽然目前在省内只有建行真正开始对小额账户进行收费,但四大银行已全部宣布开始对小额账户进行试点收费,之后将会在全国推广。中间业务收费、数零钞收费、大额取款收费……银行已经进入了全面收费时代,吃惯了免费午餐储户不免有些紧张,得赶快回家整理一下存折,该销的销,该合的合,不要让银行“钻了空子”。

  教育储蓄:证明要规范有点嫌麻烦

  表情:尴尬

  从10月1日起,按照《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实施办法》,支取时提供的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证明”必须是由

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省级国家税务局统一印制、由所在学校开具的新“证明”。也就是从那天起,违规开户、多头开户等套取免税优惠的道儿走不通了。

  不过,好政策未必有好效果,大多数人表示,为了省下两万元的利息税,要不停地跑银行,太麻烦。而且新规开始后,有些学校居然表示“没有义务去税务领表为学生开证明”,看来,老麻烦、新麻烦让教育储蓄着实尴尬。

  本报记者:王荣娟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