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金融改革:明年四大线路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03:02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上海证券报 李扬

  人物志

  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金融系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
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银行、金融市场、财税。

  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经济运行状况做了一个大型研究,该项研究认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开始处在严重的失衡之中。就此问题的分析,应当成为我们研究全球、尤其是我国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走势的基础;不将全球经济长期失衡问题纳入视野,我们便很难获得准确的判断。鉴于全球经济失衡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在今后一段不短的时期内,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将会成为常态,资本的跨境流动规模也会越来越大,相应地,对人民币汇率的非议也会越来越多。如此等等,都会使中国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挑战。

  上述分析同样构成我们判断明年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分析经济形势,中国的研究界似乎比较容易走极端。具体的表现就是,在年初,人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认为中国将持续通货膨胀,现在已近岁末,看到几大物价走势渐趋缓和,多数人又开始讨论通货紧缩了。事实上,笔者可能是少数几位在年初预言物价水平不可能进一步上升的研究者之一,如今预言虽然得到应验,我们并不认为将物价形势确定为通货紧缩能够准确反映中国当前的复杂情况。

  从1998年以来,我们始终就坚持认为,鉴于中国经济结构严重不平衡以及改革、发展等多种因素同时并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通涨、通缩这些概念来刻画中国的物价走势和经济形势。在这方面,我提请大家注意经济学理论中关于物价走势的三个概念,即通胀、通缩和滞涨。对于中国来说,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三种情况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各个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有所变化。

  最近,货币当局希望通过一些市场操作来拉升利率水平,但似乎并未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同,这表明,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对利率的决定力量越来越强了------在储蓄大于投资的总格局下,市场上的流动性极其充足,这种决定于经济基本面的因素,是货币当局无法有效调控的。

  在宏观经济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加快各项金融改革。在我看来,2006年,我们应当在如下领域加快推进改革:

  第一、继续深化

汇率机制的改革,主要的方向还是集中于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和为管理汇率风险提供新的市场、新的产品和新的交易机制。从2005年7月21日至今,央行已推出了远期、掉期、不涉及利率的掉期和远期结售汇等多种产品和安排,外汇市场中做市商制度也已推出,既期交易中的询价制度也将在2006年元月推出。如此等等,已经逐步完善了我国外汇市场的结构。预计,2006年还会有一些措施推出,我们的所有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都应当高度关注改革的动态并及时抓住其中的商机。

  第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认为,在整个“十一五”期间,存款利率的“天花板”(上限)和贷款利率的“地板”(下限)可能还不会完全取消。从决策层最近的讲话来看,利率市场化尚无时间表。对于所有市场参与者来说,利率限制的存在,以及管制利率和市场化利率同时存在,既可能增加经营的风险,也可能带来新的创利机会。举例来说,近来各金融机构都推出了很多

理财产品,这些产品事实上赚的都是“天花板”和“地板”之间的利差。

  第三、与第二点相联系,我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将有大的发展。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的现实途径主要是通过创造多种可以替代银行存贷款工具而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创造就是推出各种可交易的利率产品。另一方面,通过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我们才可能逐步解决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过低的金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脱媒”可能成为一个对银行业产生不利冲击的重大因素,对此我们应当有充分的准备。

  第四、进一步完善金融稳定的体制与机制。从2004年开始,以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公司化改革为起点,我国开始了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大规模重组。就其本质而言,这已成为我国维护金融稳定、进而维护经济稳定的关键性制度变革。尽管当前朝野对金融机构的改革措施啧有烦言,但是,如果全面考量改革的历史、面临的任务、制约条件及中国的国情,应当认为,迄今采取的措施不失为富有创造力的解决办法。当然,在进一步的改革中,我们必须高度注意以改变公司治理结构为出发点和归宿,必须保证各项改革措施应提供正向激励机制和防止道德风险,同时尽快为诸如汇金公司之类的重组执行机构确立明确、合理的法律地位,避免重蹈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覆辙。

  编余

  ■吴行长是位视野开阔、思路活跃的知识女性。今年7月,我们对她做过专访,近距离感受了她干练又细致的处世风格。这篇文章是她近期观点的综述。值得细品的地方,不只是关于

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具体品种,而是从一个更广大的角度,更系统地提出了房地产业与金融业联手互动、避险双赢的问题。原文要更丰富些,考虑到她所处的央行角度,这里将有关房地产金融方面的观点介绍给大家,留心的读者可以从中发现颇资玩味的地方,以及进行金融与资本运作的机会。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有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就是监管激励问题,纪敏认为导入激励相容机制有利于实现对投资人和银行经理人利益最大化的监管目标,是不是这样,可以细细研究。

  ------亚夫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