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技术立企迫在眉睫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改革开放以后,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中国企业几乎只知道引进,忘掉了应该自主研发。我记得1987年,全国一片引进之风,当时的电子工业部有位领导同志很痛心、很担心地跟我讲了一句话“中国人怎么了?中国人怎么只知道引进了,怎么忘记了还能自主开发了?”这句话对我的刺激是非常强烈的。

  实际上,中国很多的企业正是因为持续这样走下去而步入了困境,甚至是倒闭关门
了。过去工业口有一句话,叫“不上项目是等死,上项目是找死”。找死的原因就是在于他只知道引进,没有研发能力,最后引进的结果、引进的产品很快在市场上落后,从而引进的设备、引进的厂房都变成企业的负担,因此上项目实际上是找死。

  2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工业用市场换技术这种善良的初衷并没有实现。中国沦为全世界加工车间的风险的祸根早就种下来了。

  实际上,我们中国很多的企业有很大的生产规模,但是他只能加工,不能制造。加工和制造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加

  工是有人给我图纸,我按照图纸做出来。制造是从这个产品的诞生就能够设计它,然后把它再设计成一个产品,制造出来。中国很快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理由我认为并不充分。温总理在一年以前去海信的时候特别跟我们讲了这个观点,说中国现在至多是一个加工厂,而不是一个制造厂。

  海信走技术立企这条道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一是中国在技术上和海外企业差距太大,而且和国外企业同台竞争,因此技术成了我们跨出国门的巨大障碍,这个门坎我们不突破的话,在中国的市场上,在中国自己门前,我们完全可能被他们挤出竞争舞台。第一是差距太大,第二这本身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专门搞市场经济研究的经济学大师撒威尔森讲,市场经济的最终主宰是技术竞争,这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是规律的反映,不是哪个能理解,不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是必须做好的问题。我们看到了国外很多巨头们斥巨资或在做研发的投入,还在购买技术,原因也就在此。

  靠着巨大的增长、迅速的市场潜力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中国迅速成为家电大国。目前全球60%的家电最终产品是来自中国,但是这仅仅是数量的百分比,而不是技术含量的百分比。从制造业的经济总量来看,日本每年是9110亿美元,中国是3825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2.4倍。简单的数字总量比较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服

  装国,我们越来越掉以轻心的日本仍然保持着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延续到现在仍然是国际制造业的中心地位。从这个层面上讲,同为制造大国,但在很多日本电子企业眼中,我们虽是他们的竞争对手,但是可以轻易摧垮的对手。

  2004年11月25日,日本发行量最大的一个经济报纸《日经产业新闻》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厂家逐渐从日本厂家手中夺回了庞大市场份额,中国消费者纷纷把手伸向了低价的中国制造的普及品。但是随着普及期的结束以及购买替换阶段的开始,中国消费者纷纷把目标投向了价格虽高但质量好、功能好的日本产品,中国厂家拿手的是附加功能、大幅度降价、赠送优势等等,蒙蔽不了中国消费者,中国厂家对此理解迟钝。不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厂家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了无法向开发及研究调转资金,消费者开始摒弃质量不高的中国品牌,把目光转向了价格虽高但质量好的日本品牌。”这就是日本媒体对未来中国的看法。

  有媒体对七家日本企业进行过一项调查,被调查的日本企业整体认为,中国企业在劳动力成本的良好控制能力,只是充当生产上的合作伙伴,而绝对不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挑战力量。在调查中,日企对中国家电企业比较文明的说法是,中国企业没有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甚至连自主开发都谈不上,因此,现阶段中国企业只能用日本的技术和设备在国内加工而已。而蔑视性的评价是:“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就是根据市场行情购买成型技术或技术辅助性开发,实际是一些水果贩子,需要什么水果就包装什么水果,什么好卖就卖什么。”

  客观地说,日本人对中国企业的评价本身基本反映了行业的现状和事实。放大到整个国家,我们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在第7位,经济总额在世界上排第3位,可是我们的创造力只排到28位,自主创新力的薄弱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这是涉及到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问题,一个大的政治问题。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立企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作为本土生长的民族企业,现在海信已经知耻了,而且正在行动中后勇。

  芯片被人们称作电子信息产业的心脏,有人计算过,一块钱的芯片能够拉动上下游产业十块钱的增值,芯片具有如此大的产业拉动效益,所以称为“工业粮食”。然而,中国的“心脏”方面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大概差了十年以上。以彩电为例,中国有68家彩电生产厂,七千万台年产量,芯片全部依赖国外进口。实际上,如果没有自己的芯片,你就决定不了彩电的性能,决定不了彩电的功能,也决定不了彩电内部电路的层次,从而你是没有决定产品的权力的,更找不到你产品的差异化。所以中国年产七千多万台彩电,实际上没有自己说了算的产品,因为你没有芯片。

  掌握技术,掌握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命运,产品走差异化道路,这是任何企业都梦寐以求的事情。

  5年以前,海信果断地组织了一支青年研发队伍派往上海,开始了芯片的研发。历经了16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承受着难以想像的寂寞、枯燥和极度挑战。今年6月,终于研发成功了中国第一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清晰度图像处理芯片,从此,中国彩电没有自己的芯片的历史结束了。这项技术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这个行业的自主创新,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打破了在这项技术上外国人长期垄断的格局。

  (作者系海信集团董事长)

  《海信》(26H1)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