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观察家] 促进居民消费快速增长远非一日之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 05:09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上海证券报 伞锋

  ■人物志·伞锋

  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本报特约供稿人。近年来,在《人民日报》、《上海证券报》、《经济参考报》等境内外核心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文章100多篇,
一些内部报告作为内参上报,受到高层领导的批示与重视,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2005年获得国家博士后基金管理协调委员会二等资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消费高峰,分别是在198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中前期。这两次消费高峰分别满足了居民对于生活必需品和部分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从服装、自行车等到家电,从而也为这两个时期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以来,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经济扩张期。在这次经济扩张期中,投资和出口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因素。虽然以汽车和住房为代表的新的消费结构升级正在成为城镇居民新的消费热点,但在需求等的约束下,特别是资源和环境约束开始成为影响消费的新的因素后,汽车和住房消费开始降温,经济增长不得不更多地借助于投资和出口。这主要表现为燃油价格不断上涨,尾气排放标准不断提高,由于土地紧张而导致的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等问题的存在,以及由于对土地供给的限制抬升了住
房价
格。在消费增长受到抑制,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越来越明显。

  从最终消费率看,“六五(1981-1985)”时期最高,此后持续走低,近年来持续走低的消费率对经济的平稳增长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2004年,最终消费率已经降至53%这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最终消费率的变动相比,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的比例基本稳定上为8:2,在最终消费构成中居绝对比例,因此最终消费率的逐期下降主要是居民消费率的持续走低。

  现在,中国从上到下几乎都认识到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性,但扩大居民消费仍面临着重重阻力。笔者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民收入分配更多地向国家和企业倾斜,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政府征税能力的扩大,国家财政收入迅速增加,国民收入中的很大比例通过政府税收和政府投资的方式对宏观经济施加较大的影响。1996-2004年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4%,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10.7%上升至2004年的19.3%。1999-2004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40%,即便扣除亏损企业亏损额,从增值税的增长看,这期间年均增长14.6%,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基本相当。相比之下,按当年价格计算,1996-2004年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均低于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总额增长率。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农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受此影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也呈现类似的变化,但由于城镇居民还享有各种隐性的社会福利,消费能力明显优于农村居民,因此城乡消费差距比收入差距更明显。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3.6倍左右。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看,经济增长经过初次分配后本来向居民分配的比重就不断下降,向农民分配的比例更低,而且在再分配中没有对农民初次分配过低的情况进行有效的调节。

  3.教育和医疗制度缺乏社会公平,有加剧贫困化的趋势。教育和医疗与广大居民利益密切相关,关系到每个居民自身的发展。教育和医疗制度的公正与否也关系到贫困的居民是否会陷入所谓的“贫困化陷阱”而在下一代中继续经历贫困,因此在国际上被广受重视。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相对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曾有一套令人自豪的教育和医疗制度。但经历了20多年快速发展后,改革后的教育和医疗制度引发的社会不公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些因素导致人们为教育的投资支出和医疗的预防性支出不断增长,并且正在不断挤压其他消费类支出,成为抑制消费的重要因素。目前,推进教育和

医疗改革,释放居民消费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城镇居民消费信贷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农村消费市场没有得到有效启动的情况下,城镇居民消费就成为居民消费的主体。进入新世纪,城镇居民新的消费主要集中在汽车和住房等消费结构升级,同时,教育消费也已成为城乡居民新的消费热点。从国外的经验看,消费信贷的支持无疑是促使这些消费热点保持旺盛增长的重要条件。但受调控政策的影响,消费信贷的收缩,特别是针对教育的消费信贷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难以持续的一个重要原因。

  5.居民需求较大的住房价格较高,比价关系不合理。国际上一般认为,商品住宅价格与家庭人均收入比的合理区间是3到6倍。然而,2004年以来,房价与收入比达到6.7倍。如果考虑到不同地区房价的差别,一些消费比较旺盛的大城市房价增长更为迅速,并且已远超出合理区间。由于这些大城市在目前居民消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房价的过快增长已经对消费产生重要影响。

  在上述问题中,如果说前三个问题是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长期性问题,后两个问题则在短期内影响城镇居民消费。为了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把经济增长的基点放在启动内需、扩大消费上,不仅要重视对短期消费问题,各级政府更应把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长期性问题当作战略性问题来解决。

  因此,提高居民消费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长期性的、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远不是一日之功就能解决的。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