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民资“溃退”保险业调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 02:05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邓海欧

  2005年岁末将至,众多2004年获批筹建的中资保险公司备感时间的紧迫。目前,经过验收正式开业的还不足1/3,在经过了为期1年的法定筹备期和3个月的延期后,其余的2/3终将面对两种选择———或重整旗鼓,或胎死腹中。业内人士无不感到惋惜:缘何这一轮投资保险的高涨热情会随风渐远?

  民资恍然大悟

  “当我告诉股东保险业盈利周期相对较长,并询问他们期望在多长的周期内实现盈利时,民营股东要求至少每年能够把银行的利息给挣出来。像我们这样在保险业打拼多年的人感到很吃惊,尽管他们迫于银行贷款的利息压力,不可能不心急,希望尽可能早盈利,但这与保险业运行的实际情况格格不入。”一位曾拒绝了民营股东邀请其出任拟筹保险公司总经理的人士如是说。

  民营股东如此这般的要求,对熟悉保险业发展状况的人来说,很可能被视为“玩笑”,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很多民营股东投资保险业的心态。笔者了解到,有部分民营企业并非用自有资本来投资保险,他们的资金大多来自于信贷,这也导致了他们对盈利周期的期望和要求,远比保险业实际的运营周期要短得多。

  近年来,民营资本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主力军。保险业也是如此。据了解,2004年获得批准筹建的中资保险公司中,有一半以上的股东来自民营资本,然而,正是这些民营资本在真正了解到保险业运行规律时才“恍然大悟”,最终在决定投资的“一刹那”决定退出。

  无论民营资本究竟出于何种动因投资保险业,其急功近利的心理与保险业基本的发展规律都是背道而驰。

  现金流诱惑

  “不熟悉保险业的经营规律,但又无法抗拒保险公司巨大现金流的诱惑,很多民营资本开始汹涌‘入市’,实际上他们是非常盲目的。一旦到了真正开始筹建时,他们才发现保险‘这碗饭’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吃。”一位保险业内人士说。

  不久前,一家成立不足几个月的新公司,转瞬间就进入到了“准清盘”阶段,名义上给员工无限期放假,但实际上退出保险业才是他们的真实之举。“本以为新公司前景广阔,准备在这里施展才能,没想到这么快自己还要另谋他路。”一位员工无奈地表示。

  的确,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能够在短时间内带来大量的现金流。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之下,大股东违规控制现金流的情形也就在所难免。一位多年从事保险行业的人士告诉笔者:“目前,民营股东很多时候把收取保费作为‘圈钱’的手段。一方面由于保险公司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现金流,大股东希望通过控制巨额现金流而盈利;另一方面,有限责任制度可以将股东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之内。这些都吸引了民营资本纷纷涌入保险业。”所以,对于那些本来只想在保险市场上“捞一笔”就跑的投机民营资本而言,他们的急功近利就更可想而知了。

  此番投资保险的热潮可以说一改过去由国有资本“一统江山”的局面,民营资本在此次竞争中拔得头筹成为主流资本。然而,当年民营股东积极斥资挤进保险业的繁荣,与今天“领证难产”的窘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目前,对民营资本经济实力的怀疑也成为了民营资本在保险业受挫的原因之一。

  “报复性打击”

  “对保险业盈利周期、业务发展模式看法不同,是我辞职的主要原因。”一位拟建保险公司的管理者这样告诉笔者。而另一位拟建保险公司的管理者在解释为何与股东不欢而散时则表示:“民营资本大多来自制造业、地产商,如果以制造、地产业的思路经营金融业,收益预期肯定会受到‘报复性打击’。”

  事实上,仅以民营股东不了解金融行业的运营规律、急功近利等为由显然不够充分,保险企业本身的一些问题也是很多民营股东“急刹车”的主要原因。在一些保险公司中,表面上往往是国有股“一股独大”,实质上却是股东“虚位”,这样的股权结构,其结果就是公司管理层“大权独揽”。同时,金融行业的高度专业性也将民营股东挡在了管理层的大门之外,因而新筹建的保险公司大多采用“挖墙角”的方式来招募管理者。已经习惯了传统管理模式并带有强烈优越感的“知本家”们并没有形成受制于股东的习惯,他们能够毅然放弃已经占得的一席之地,“屈尊”为民营股东“打工”,除了高薪揽“才”的强大诱惑外,更多的是享受“二次创业”的激情。然而,新筹公司不同以往,大多采用股份制,资本来源多数为民营资本,在他们的概念里,出资人就是“东家”,拥有对公司的管控权,而管理层则是受雇于股东的“知本家”,只要“资本雇佣劳动”的游戏规则还在发生作用,这些管理者就必然要受到股东的牵制。

  此次民营资本涌入保险业的大潮充分体现了资本不断追求高级化的过程,民营资本在集聚到一定规模后必然要追求从实体产业领域到金融服务业领域的跨越,中国的民营资本有了这样的认识,的确是件好事。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层面上看,民营产业资本的迅速发展,已然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实体经济部门的所有制结构,然而民营资本在保险市场上的纷纷“折翼”,也凸显了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尤其是保险行业改革的滞后,现代企业制度的缺失。

  《国际金融报》(2005年12月23日第二十六版)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