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先减后增:银行改革大势所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 02:04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程实

  在国际市场,“增肥”已经成为国际大银行最时尚的风向标,在不胜枚举的银行并购刺激下,国际银行业新一轮扩张期正悄然到来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路径与国际潮流不尽相同。“先瘦身,再增肥”是中国国
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词

  近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其中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的必要性又是争论的核心所在。这里笔者并不想过多地纠缠于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损益分析”,毕竟这方面的论述和观点已经不可斗量。笔者仅仅希望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路径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视角进行审视。众所周知,2006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五个春秋,也是银行业全面开放前的最后一载,如此背景之下进行些许国际比较将不无裨益。

  在国际市场,“增肥”已经成为国际大银行最时尚的风向标,在不胜枚举的银行并购刺激下,国际银行业新一轮扩张期正悄然到来。这场轰轰烈烈的金融并购风暴与以往相比,显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那就是大银行之间的强强联手成了业界的主流。凸显这一特征的案例可谓层出不穷,摩根大通牵手美国第一银行,花旗银行收购英国巴克莱银行,东京三菱金融集团牵手日本联合金融集团,这些并购案就像一枚枚深水炸弹,在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东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路径与国际潮流不尽相同。“先瘦身,再增肥”是中国国有商业

银行改革的关键词。在一年多前,为了给上市作准备,走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最前线的中行和建行完成了
不良资产
的第二次剥离,甩掉了2787亿不良资产的历史包袱,建行2005年10月27日成功在香港上市,中行也是摩拳擦掌,而工行和农行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剥离不良资产到成立股份公司的上市前准备工作。在轻装上阵之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将合作目光投向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巨头,引入具有雄厚实力的国际战略投资者成为“瘦身后增肥”的重要内容。

  国际潮流的“增肥”意味着国际银行业已经显现出规模经济的特征。至于为什么银行业会有规模经济?这就必须深刻探究银行的生命线了。银行的生命线其实就两个字:信用。不论是古老的钱庄还是现代的商业银行,从事的都是杠杆运动,通过资金借贷,利用存取时差,用自身较小的资本撬动起千百倍于自身的资产和负债,这种简单而又危险的杠杆运动的支点就是信用,只要信用不缺失,只要银行信誉卓越,只要没有挤兑风波,这种完美的杠杆运动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因此,银行“增肥”的过程就是对金融市场显示其信用增强的过程,除了这种主观上的信用暗示,银行在做大后也相对拥有了抵抗更大金融风险的实力,其信用程度在客观上也有所提高。

  回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先瘦身”是明智之举,也是无奈之举,只有通过不良资产的剥离,核心资本的扩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资产率才能达到国际银行业的普遍标准以及上市公司的门槛要求。“瘦身”之后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增肥”也是大势所趋,开放的中国金融业面对的国际环境十分严峻,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银行竞争日趋惨烈,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管制日渐褪色,银行业在如此重压之下的生存准则逐渐演化为“大不一定强,强却一定要大”。此时国有商业银行惟有紧跟国际潮流,通过“增肥”增强信用才能生存发展。

  而且,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之前,虽然资产质量低下、盈利能力微弱,但其信用程度却是较强的,因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属性注定其信用支点是“国家信用”,最强的信用。然而,当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产权改革之后,其信用属性逐步由国家信用转变为商业信用,以前无伤大雅的问题现在已经危及到国有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所以,引入资本雄厚、业务精熟、经验丰富、管理科学的战略投资者进行“增肥”是国有商业银行在产权改革优先的制度背景下增强自身商业信用的必然选择。

  《国际金融报》(2005年12月23日第八版)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