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什么制约了生活满意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 02:04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彭兴庭

  “相对剥夺”的感觉,一方面反映了人们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和使生活变得更好的信心,但也带来了对“社会分配”不满的评价,“生活满意度”也因此而打了不小的折扣

  2005年,中国73.7%的城乡居民对未来生活持乐观预期态度,认为未来生活会“变
得更好”或“变得比较好”。不过,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却较去年有所下降。

  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在对生活幸福感的调查中,近七成三的中国城乡居民感觉生活是幸福的,较上年7.7成的比例有所下降;感觉生活不幸福者比例为10.9%,较上年略有上升。调查还发现,财富并非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

  生活满意度,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它衡量的是一个人

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对生活满意度的测量,在心理学上,主要是沿着两条路径进行。一是多重差异理论,认为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取决于他在心理上对几个不同差距信息的总结。比如说:过去拥有的,他人具有的,现在希望得到的,预期将来得到的,值得得到的和认为自己需要的等。第二是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外界压力,内控(相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外控(意识到被别人控制)、成就感等。若要说一个政府高官或亿万富翁的生活质量一定要比一个平头百姓高,那可不一定。

  那么,到底又是什么制约了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呢?虽然财富不是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但是,有意思的是,分别有约五成五的城镇居民和六成六的农村居民提到了贫穷。“贫穷”,其实也是一个非常相对的字眼。今日我们所定义的“贫穷”,与昔日吃不饱、穿不暖似的贫穷已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是相对贫穷。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普遍上升时,贫困线也倾向于上升。与相对贫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城乡差距,是贫富不均,是社会不平等。据说今年我国的GDP增长有望达到9.4%,但是,与飙升的GDP同时存在的是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相对贫困”,往大处来说,就是相对剥夺。从这个调查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居民的心态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与过去相比,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人们倾向于积极肯定的评价;但是,在与周围的人相比时,更多的人则喜忧参半、感受复杂。这种“相对剥夺”的感觉,一方面反映了人们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和使生活变得更好的信心,这反映在未来生活的预期上,就是73.7%城乡居民持乐观态度。然而,相对剥夺感的持续增强,也带来了对“社会分配”不满的评价,“生活满意度”也因此而打了不小的折扣。

  尽管调查显示大部分居民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持基本满意态度,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不甚满意乃至很不满意的态度也普遍存在。在社科院这项的调查中,城乡居民生活幸福的主要源泉是家庭和睦、身体健康,这显然与社会改革联系较弱;相比之下,人们抱怨最多的则是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买房上学。社科院党支书李培林说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成为新的民生三大问题。毫无疑问,正是这些事关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因素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我们的幸福感。

  《国际金融报》(2005年12月23日第七版)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