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勾勒未来15年经济发展蓝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由中国生产力学会和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联合承担的"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课题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已初步完成了总报告和18个分报告,相关研究成果已提交给于11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生产力发展国际论坛"供讨论。其中,分报告分为三个方面:影响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宏观经济研究、促进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制约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突出因素研究,涉及到未来15年中国生产力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包括:中国经济发展的展望与预测、中国生产力布局的现状与调整、中国对外贸易与国际合作、中国金融风险和经济安
全等问题。课题以清晰的理性思维,为我们勾勒出未来1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蓝图。据了解,课题全部内容将于2006年3月份完成,经过专家评审后正式提交给国家有关部门。

  GDP结构一产二产下降三产上升

  2005-2020年

中国经济发展的展望与预测

  从未来15年我国内部环境看,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既有许多有利因素,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从现实情况看,在中长期内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存在许多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

  第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都为中长期经济增长留下了较大空间。另外,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将有力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第二,我国人口数量庞大,满足新增人口的消费需求,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我国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0.8%,速度虽然不算快,但因基数大,总量仍很可观。2004年我国新增人口761万人,按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4552元/人)计算,仅此一年就可扩大消费需求347亿元。

  第三,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不可阻挡。由于中国政局稳定,加入W TO后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在不断改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中国13亿人口构成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加上中国劳动力成本只有发达国家的2%左右,且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调整,加工工业将更多地向中国转移,中国制造能力持续扩大,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第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城镇化将使大量农村居民变为城镇居民,相应地,其消费水平、消费结构随之变化,由此增加了一部分新的更高水平的消费需求。同时,推进城镇化还有利于扩大投资需求。城镇化水平提高意味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一批新城市的建设,从而直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投资需求。

  第五,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新的地区增长点不断形成,将为我国经济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六,具有经济快速增长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基础。首先,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不会因劳动力成本的过快上升导致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上涨。其次,我国具有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第三,我国具有比较充裕的资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储蓄率一直维持在40%左右,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高储蓄的国家。2004年末,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差高达64622亿元。这都表明我国在资金供给方面是比较充足的。

  第七,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中国政府已经积累了应付各种复杂形势、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丰富经验,能及时有效地化解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矛盾,这是

  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增长的重要保证。

  第八,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所有制结构在逐步优化,经济内在活力在不断增强,市场作用日益显著,资源的流动更加快捷,体制创新将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不断推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九,中国有一个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特别是中国政府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逐渐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这是确保中国经济航船持续稳健快速前进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未来15年中,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社会变革中,长期积累的经济社会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而且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这些不利因素需要我们认真应对,及时化解。

  从约束经济增长的供给因素分析:一是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低效运行,降低了资本供给效率;二是人力资本投资长期过少,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三是国民经济技术含量较低,国际竞争力较弱,特别是与发达国家差距悬殊。除了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等要素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外,另外,土地、

能源、水资源、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由于受供给限制,加上近几年对这些资源的需求量猛增,供需缺口有所扩大。因此,这些资源在未来十几年中也有可能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瓶颈。资源供给的不足,不仅会造成资源进口的增长,而且会提高资源的价格,从而提高增长的成本。另外,环境容量的不足、环境污染的加重,也会提高经济增长的成本。目前中国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虽然我国目前还不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但将来也可能无法回避。

  从约束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分析:一是产品和产业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城市化进程滞后,农民购买力相对低下;三是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产业结构扭曲。

  从约束经济增长的体制和机制因素分析:一是投融资和财政税收体制仍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削弱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二是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过低,难以形成相应的替代、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企业尚未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从而抑制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充分实现;四是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居民消费存在后顾之忧,影响了居民即期消费需求;五是缺乏全国统一大市场,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使得有限的经济资源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合理配置,不能有效形成优胜劣汰机制。

  未来15年我国GDP总量、结构和增长率的预测

  利用经济计量模型,我们对2005-2020年我国GDP总量、结构及增长率做了初步预测。

  1、2005-2020年GDP及增长率

  预计“

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5%左右,“十一五期末GDP总量将超过26万亿元,人均GDP近1.9万元,折算美元将超过2000美元,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将顺利实现;“十二五(2010-2015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左右,“十二五期末GDP总量将超过42万亿元,人均GDP将接近3万元,折算美元将超过3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2004年标准我国将由下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进入上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将达到7%左右,“十三五期末GDP总量将超过60万亿元,人均GDP将超过4万元,折算美元将超过5000美元。整体来看,21世纪的前20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左右,其中前10年高于8%,后10年将有所放慢但仍高于7%。按此速度,2018年GDP将达到2000年的4倍多,有望提前两年实现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从经济增长源泉来看,2000-2020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资本的快速积累。虽然资本投入对于GDP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但是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仍然高达50%以上。相对于资本来说,劳动力数量增长的贡献非常小,这主要是由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所决定的。“十一五期间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为6%左右,2010年后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增长速度趋缓,相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将不断下降,预计到“十二五期间下降到3%左右,到“十三五进一步下降不足1%。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动力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而且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越来越大,预计到“十二五贡献率将超过40%。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完善体制改革,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强化人力资源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来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GDP的生产结构

  目前中国经济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迅速变化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从预测结果看,从2005年到2020年,一产比重将不断下降,二产比重在波动中趋于下降,三产比重将稳步上升。分时期看,“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的比重将会继续上升,主要表现在对于能源需求的上升导致能源部门扩张以及高投资率带来的资本品需求的上升,另外,W TO过渡期多种纤维协定(M FA)的取消将促进纺织和服装部门的扩张。到“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随着采矿业和低技术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将逐步回落;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居民对服务业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将不断上升。

  3、GDP的使用结构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投资率将逐步下降,消费率将逐步上升。预计在“十一五期末,投资比重(即投资率)将达到42%左右,比2005年有所下降;最终消费率比重(即消费率)将达到57%左右,比2005年将明显上升;净出口比重将达到1%左右,比2005年有所下降。进入2010年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储蓄率的下降,预计“十二五期末投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到40%左右,消费比重则上升到接近60%,净出口比重回落到不足1%左右;到了“十三五期末,投资比重将加速下滑到35%左右,消费比重上升到60%以上,净出口比重不足0.5%。

  (主持人:邱晓华)(23G1)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