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部委专题--商务部 > 正文
 

商务部等八部门出台政策 促进医药产品出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 10:05 商务部网站

  商务部新闻办公室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新闻

  商务部日前会同科技部、财政部等七个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医药产品出口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了我国促进医药产品出口的指导思想,以出口带动国内医药产业发展
壮大与升级,以产业的发展壮大促进出口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医药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和互认,建设适合医药产品特点的国际营销渠道,提高我国医药产品国际竞争力;制定了发展目标,在2010年之前,基本建立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医药产品研发体系,逐步提高医药产品出口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促进医药产品出口的全面增长,争取医药产品出口年增长率保持12%,力争创立20个医药自主品牌;确定了“四个结合”的工作原则。

  根据其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一是培育出口主体,优化产品结构,包括建设国际医药出口基地,确定和培育重点企业,加快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创造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市场份额的出口名牌等。二是提升技术水平,鼓励境外注册认证,包括鼓励风险基金进入医药研发领域,推进中医药标准化战略,加强医药产品知识产权的研究与保护,推动医药产品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工作等。三是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包括加强对重点市场的开发工作,促进国际营销渠道建设,加快实施医药产业“走出去”战略,积极推进“以医带药”市场战略的实施,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等。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强化部门协调,包括建立促进医药产品出口部际协调工作机制,适时调整医药产品进出口海关编码,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扶持医药产业,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等。五是完善中介机构,加强信息服务,包括鼓励企业参加专业展览会,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场信用体系,加强中介组织建设等。

  据商务部科技司负责人透露,商务部将充分发挥促进医药产品出口部际协调工作机制的作用,协调解决我国医药产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医药产品出口。商务部将重点抓好国家医药出口基地建设、推动树立自主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医药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帮助企业进行宣传、推动医药企业“走出去”等工作,努力为我国医药产品出口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近年来,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取得了长足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出口总量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在出口市场、出口产品结构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主要表现在:

  在出口总量方面,保持快速增长。2004年我国医药类产品进出口总额为221.0亿美元,同比增长26.2%。其中出口额和进口额双双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123.6亿美元和101.3亿美元。今年1- 10月,医药产品出口额为123.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82%。

  在出口市场方面,逐步表现出多元化。对亚洲、欧洲、北美洲等三大传统主要市场的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对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长很快。2005年1—10月,对亚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出口额依次为51.9 亿美元、32.9亿美元、23.7亿美元、8.6亿美元、4.6亿美元和2.3亿美元。

  在出口结构方面,高附加值药品日益增多。在中药、西药保持稳步增长的同时,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出口也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医疗器械和设备成为我国第二大类医药出口产品,其中一半以上销往美国、日本、香港和德国。今年1—10月,中药出口达到6.59亿美元,同比增长15.8 %,其中附加值较高的植物提取物出口2.38亿美元,同比增长31.9%;生物医药达到3.98亿美元,同比增长60.57%;医疗器械出口29.54亿美元,同比增长33.6%。

  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和医学理念方面的差异,我国医药产品出口面临着一些问题。尤其是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医药进出口贸易的增长,这些问题也日益突出:出口规模小,2004年医药产品出口额占我国外贸出口的2%;出口经营方式粗放,单位产品价格低、利润少;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自主品牌少,出口产品主体仍是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都比较高的中药材、化学原料药,技术含量低的医用敷料等;中成药出口增长缓慢,国际上对中成药不利的争议时有发生,如英国千里光事件、日本小柴胡汤事件、美国马兜铃酸事件和麻黄事件等;管理部门间协调不够,有关促进政策没有形成合力。

  鉴此,结合世界医药技术和医药市场发展趋势,并借鉴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四年来其它行业的成功经验,商务部等八个部门经过深入调研、分析论证后出台了《意见》。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