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一长串“滑铁卢”背后的隐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 03:44 深圳商报

  昨天,12月21日,一个约定的结局吸引了世界财经界的目光。

  这个约定是:中国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要在这一天向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交付大约20万吨铜。这个量相当于中国年产量的三分之一,约定的交付价格为每吨3500美元,而目前LME的价格是4450美元。

  这个约定是国储中心旗下36岁的交易员刘其兵半年前做出的。刘当时认为国际铜价会下跌,因此在LME大把买入看跌的期铜。没想到,国际期货对冲基金盯上了他,一路拉高铜价,并一举引发媒体关注月余之久的“国储铜大战”。

  按照约定价格交割20万吨铜,国储中心将马上形成2亿美元巨额亏损。不过,来自权威财经杂志的最新消息说,国储中心按LME规则做出了无奈选择:20万吨期铜中,5万吨运抵LME的仓库交割,剩余部分一半转为明年2月到期的看空合约单,另一半转为2007年2月到期的看空合约。

  这种行为的术语叫“展期”。展期本身是有成本的,15万吨期铜展期大约需要4500万美元。如果到期铜价下跌,低于3500美元,则国储中心将盈利;如高于3500美元,国储中心依然将亏损。展期只是以时间与价格对决的一种选择,“国储铜大战”的战线被拉长,虽然最终胜负未见分晓,但国储中心阶段性的失利和损失已然形成。

  在大宗商品国际资本市场的交易记录里,国储中心只是最新一个暂时的输家,这个记录里,还有一长串以输家身份出场的中国企业。

  近些年,在

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滚滚洪流中,当中国日益成为石油、金属、棉花、大豆等大宗商品数一数二的大买家后,全球化风险也如影随形。1997年,株洲冶炼厂也是在LME抛售期货锌二被国际炒家逼空,损失超过1亿美元;2003年,中储棉豪赌棉价上涨,亏损6亿元;2004年,
中航油
大量卖出看涨期权,被金融大鳄联手逼仓,损失5.5亿美元。此外,还有中盛粮油事件和中国大豆风波等等,均造成巨大损失。

  所有亏损巨大的败仗都能从技术层面找到原因,但技术实在不是主要原因。

  国储中心的刘其兵曾是“最优秀的交易员”,昔日江湖地位也是靠一系列辉煌战绩打拼得来。此番看空铜价并非有些评论所说那么“鲁莽”,事实上,LME之前的报告显示,国际上现货铜的库存出现剩余,而且,中国作为主要的铜消费国,也出台了限制铜加工的政策。即便在国际炒家联手对捍国储中心,把期铜价格推高到4450美元一吨的今天,仍有众多行家预测铜价因需求减少必将大幅下挫。

  这些其实没用,刘其兵们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正如有的专家所说“LME实际上是一块大鳄丛生的沼泽地。与石油一样,在期货市场里交易的价格早就脱离了供需的基本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基金利用各种题材在炒作拉升”。

  更可怕的是,在业内纷纷预测铜价下跌,刘其兵们据此大手买入看跌期铜的当口,一系列“怪事”发生了:全球最大铜生产国智利出现供应中断,印度炼铜企业发生火灾等等。事后有人出来说,其实很多基金手里都握着铜矿的股权,他们可以控制产量,“制造”故事。事实上,在巨大的利润面前,对冲基金有过委托情报机构刺探商业情报的历史,也有过爆炸桥梁制造工潮的前科。他们真的是一群“闻到血腥味就毫不犹豫扑上来将对手撕碎的鳄鱼”。

  期货市场不灵,现货市场怎么样呢?虽然“制造中国”已经是大宗商品消费大国,但我们在几乎所有大宗商品的交易中都没有定价权。

铁矿石、石油现货定价的受制于人就是明证。

  原因何在?产业结构所致。所谓“制造大国”,就是把资源买过来加工,再把产品卖到世界,赚取的只是微薄的加工环节的利润。只要经济增长模式建立在资源消耗基础上,只要资源需要大批量进口,受制于人的格局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

  出路有,就是增长模式的改变,就是不再依赖国际资源的消耗,就是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就是在产业链的低端付出应有的忍耐,通过经年积累,攀升到产业链的高端。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