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21日电最新一期《瞭望》周刊列举出中国经济在2005年中的四个辩论热点,分别是:中国经济是否在滑向通缩?重化工业的近忧与远虑;自主创新:不同逻辑起点的“何龙之辩”以及经济学家公信力。
文章称,人们在经济研讨辩论中,体会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复杂与成熟。
中国经济是否在滑向通缩?
从2003年下半年以来,有关宏观经济的冷热之争就没有停止过。如果说此前争论的主要焦点集中在经济是否过热上,那么进入2005年,中国经济是否正在走冷则成为新的焦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本年度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态势,特别是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所突破。
重化工业的近忧与远虑
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重化工业并非一国发展的必经阶段。我国是资源和资本稀缺的国家,而这是发展重化工业的重要前提,如果我们认为重化工业是一国发展的必经阶段,其结果只能是“扬短避长”,并由此带来煤电油运及其他稀缺资源的高度紧张;生态环境恶化;技术创新和效率提高被忽略;服务业资源被挤占、就业难度增加及金融风险增大等诸多问题。
持不同意见的经济学家樊纲认为,重化工业未必是以资源浪费为特征的,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重化工业效率太低;中国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2.5亿~3亿农民的转移和就业问题。而要创造就业,就得什么都做。“重化工业不做,这一块的就业就到别的地方去了,于我们不利。”
对于重化工业的近忧与远虑的不同理解,决定了学界对发展重化工业截然相反的两种视角。
自主创新:不同逻辑起点的“何龙之辩”
8月21日,广州花都汽车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没想到自己的一句“我们不能够为自主品牌而搞什么自主品牌”,不但将自己推向舆论旋涡的中心,也开始了这场著名的关于自主品牌的“何龙之辩”。
争论的另一方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当即表示了反对意见,“知识产权代表它在知识上的控制权,这就是它的利益,品牌是代表知识产权的。我们没必要搞自己的品牌,这个观点没道理。”
事实上,双方观点的针锋相对源于不同的逻辑起点:龙永图并非不鼓励国内汽车业搞创新和开发自主品牌,而是强调在没有规模、资本的情况下盲目搞自主品牌的时机还不够成熟;而何光远强调中国汽车产业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取决于中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经济学家公信力:莫让质疑一语成谶
10月26日,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专访时表达了“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的观点。随后,《中国青年报》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3%的公众支持丁学良“不超过5个”的说法,公众信任率超过10%的经济学家仅有两人,由此引发了对内地经济学家公信力的讨论。
丁学良在对内地经济学家学术能力与水平提出质疑的同时,还对内地经济学家的职业操守也提出批评,认为许多人只把经济学当作个人发财、出名和当官的路子,把太少的精力用来作经济科学研究。
不管肩负“经邦济世”理想的经济学家如何看待一两家媒体的调查,但防止这场信任危机,是所有经济学家的共同责任。(彭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