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何龙之争”:全民审度中国汽车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 04:15 北京晨报

  2005年8月21日,平静无趣的中国汽车界因龙永图的一句话而忙活起来。一场集谩骂、研讨于一体的“何龙之争”成为今年汽车业的最大收获。

  “不能够为自主品牌而搞什么自主品牌”,花都汽车论坛上的这句话成就了龙永图年度最受争议人物的殊荣,前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这个观点没道理”的反击则彻底引发了激辩数月而至今不息的“何龙之争”。自主品牌跃至2005年汽车热点词榜首,由此开始了
对中国汽车业的全民审度。

  “倒龙运动”轰轰烈烈

  这场辩论一开始就没有按照正常的学术争论的轨迹行进。对龙永图的质疑和批判成了最普遍的表达方式。

  在“要不要自主品牌”的大标题下,两派泾渭分明的阵营迅速形成。龙派坚持经济全球化:在中国本土生产的汽车,叫什么名字不重要,只要“核心零部件和核心技术都在中国开发、在中国使用”就行;何派则奋起反击:“姓什么很重要”,是根本性的主权问题。

  中国汽车业最“尴尬”的标签——“世界加工车间”竟被龙永图大加肯定,一时间,国人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卖国贼”、“历史罪人”等词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对龙永图的口诛笔伐中。何派专家后援团的讨龙“檄文”快速累计到30余篇;超过6万张的网络投票昭示着悬殊的力量对比:龙永图21%,何光远79%;在2000多条网上评论的推波助澜下,“倒龙运动”轰轰烈烈。

  中国汽车业全面会诊

  在龙永图的坚持下,“何龙之争”逐渐被引入正轨。

  9月5日,龙永图首度作出回应,解释其观点为“大搞自主品牌时机远不成熟”;9月16日,龙永图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列举了界定自主品牌的五大问题;11月13日的广州汽车论坛,龙永图语调坚定,“我坚持当时的观点”,而且“合资企业也能搞自主品牌”。

  合资企业不可躲避地被卷入“何龙之争”的风暴眼,“外资威胁论”和“国企无望论”几番交手。“经济全球化”、“劳动力优势”成为龙永图下半年讲话的关键词;而“外资不可能容忍在合资企业里搞自主品牌”也成为反对者的真理。

  汽车业横界面上林林总总的症结一一暴露。

  民族汽车业的考前大补

  事实上,在这样一个由外国品牌完成汽车文化普及的国家,这场民间争论的出现是一大幸事。

  人们看到:9月底,自主品牌成为中国汽车界“

十一五”规划研讨会的热点;10月,自主创新成为新出炉的“十一五”规划的重头戏;12月,
商务部
开出7亿元的自主品牌建设大单……我们也看到:合资企业正在高起点上开拓着自己的疆土,而全球汽车产业链也加速了向中国的转移。

  中国确实需要“再打二十年工”,但正如龙永图所言:“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一定会出现,这一天不会太远。”因此,这场辩论并没有最终的输赢,因为这已不是一个非此即彼,合资活着内资就无法生存的时代,“共赢”是最终的趋向。

  作为

中国经济马力最大的战车,经历了2003年的超速、2004年的冰封,2005年在浮躁中渐趋理性,一步步逼近世贸组织协定中最重要的一条底线:2006年7月1日,中国的汽车进口关税将降至最低点25%。

  “何龙之争”将可能的冲击和出路提前摆出,给了“大考”前的紧张一个释放。

  晨报记者 刘晓林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